{DM_AfterTag}
親子

管教小孩,一定要有黑白臉父母嗎!?

在中國傳統戲劇中,一般把忠臣扮成紅臉,而把奸臣扮成白臉。後來人們就用紅臉代表好人,用白臉代表壞人。

這種比喻也常被運用到庭教育模式上,不少家長自己小時候都體驗過“嚴父慈母”吧。而如今,這種流傳已久的教育模式頗受爭議。

支持者認為:教育孩子本就該剛柔並濟,這樣既不會慣壞孩子,又不會讓孩子心理太受傷。

反對者則認為:在教育孩子時,家庭各方成員的觀點和態度應保持一致,這樣才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學會鑽空子。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那麼,紅臉白臉的做法究竟對不對呢?我們通過幾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來分析一下吧。

案 例 A

孩子為了爭奪一個玩具,把對方小朋友打哭了。父親嚴肅地嗬斥孩子不能隨便打人,情急之下自己動手打了孩子幾下屁股。

母親卻連忙把嚎啕大哭的孩子抱進懷里,邊安撫邊為孩子開脫:“不就打了一下而已嗎?我們也是不小心嘛!”

案例分析

這是大多數人認為的、典型的“嚴父慈母”的紅白臉教育模式。案例A中,父親對孩子的教導,目的是對的,但是路徑是錯的。而母親的護短、唱反調,為這次教育的失敗推波助瀾了。

教育孩子應該要以充分尊重孩子為前提

不少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時,只有通過比較嚴厲的形式,才能讓孩子知道“怕”,從而體現出家長的威信。於是這些家庭中,白臉一方的信條就成了“不打不成才”。

教育家尹建莉就很反對暴力教育,她把這樣的家長稱為穿西裝的野蠻人,認為“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的,表面的結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家長們或許會說,不是還有紅臉的一方嗎?出來哄哄不就好了?

其實,紅臉在這時所起到的作用無非就是緩解氣氛,孩子固然會出於本能而轉向溫和的一方,但在這種不冷靜的情況下,孩子可能表面上屈服,但根本無心去思考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也不知如何改過

案 例 B

爸爸在電腦前處理工作,兩歲的寶寶卻爬上他的膝蓋,在鍵盤上一陣亂敲,爸爸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

媽媽趕緊過來用眼神製止了爸爸,然後和寶寶說,爸爸正在做重要的事情,需要一個人專心待一會兒,然後把寶寶引開搭積木去了。

案例分析

案例B中母親的做法就值得肯定,畢竟孩子的目的只是想和父親親近和玩耍,他並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會打擾到爸爸。母親及時地出來唱紅臉緩解了一場家庭風暴。

好的方法能讓理念更加深入孩子的內心。

一般的家庭,夫妻雙方往往一個強勢,一個溫和,在教育孩子時,強勢方把握原則,溫和方緩解衝突,這也是不錯的方式。

孩子在爸爸那里得了“教訓”,媽媽的及時出現,能夠舒緩孩子的不良情緒,並且進一步讓寶寶理解自己的行為不妥當。

在媽媽的教育之後,孩子也就明白了——爸爸工作的時候不能被打擾。

案 例 C

飯吃了一半,孩子不肯吃了,好不容易哄下一口,結果含在嘴里大半天也咽不下去。母親忍不住大聲喝罵:“今天這碗飯要是吃不掉信不信我揍你!”。

奶奶聞聲趕緊跑來勸慰孩子:“看,媽媽生氣了。乖孩子,不吃飯一會肚子會餓的。快吃吧,不然媽媽要打你啦!”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母親的做法顯然是不對的,那奶奶這個紅臉唱得好不好呢?表面上看,奶奶既安撫了孩子,又維護了母親,貌似是正確的。

然而,不論是母親還是奶奶,都沒有從根本上去思考孩子為什麼吃不下飯,而只是死板地遵循著孩子應該把飯吃光的慣例,最終的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究竟吃夠了沒有,這原本應該由孩子說了算,然而很多家長卻總愛在這件事上和孩子較勁。

教育孩子應該要以理解孩子為基礎。不顧孩子的真實意願,只是一味地哄著趕鴨子上架,孩子反而會產生逆反情緒。

案 例 D

孩子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倒了,膝蓋有一些輕微被磕破。父親判斷孩子沒有大礙,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雖然忍痛照辦了,卻顯得頗為委屈。

這時母親走上前,從包里拿出應急藥盒溫柔地給孩子擦拭、上藥,並誇獎道:“真是個勇敢的男子漢。”孩子的臉上又露出了笑容。

案例分析

案例D是一次較為成功的教育,父親讓兒子摔跤了要勇敢站起來,這一理念本身固然是對的,但其方式卻容易讓孩子感到委屈,從而使效果打折。母親的關愛和稱讚則很好地彌補了父親的不足。

紅臉和白臉主要是形式上的互補,但對於事情的看法和目標,父母雙方還是應當保持統一

案例D中,爸爸直接要求孩子自己克服小困難。而媽媽則間接地通過語言鼓勵孩子,激發孩子內心,同樣也是想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爸爸媽媽目的相同,但是方法卻不同,無論孩子接受哪一種方式,都能激發孩子的證明自己信心,想向爸爸證明自己能想站起來,告訴媽媽自己是真的男子漢。最終教育的目的達到了,不是嗎?

綜上所述,唱紅臉和唱白臉的家庭教育方式,應該是以理解和尊重孩子為前提,在父母的觀點和目的達成一致的基礎上,采用有所差別的引導方式,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同時讓家庭親子關係更為融洽。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