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沒禮貌的樣子真的很醜...
熟人Y,認識她的時候,她家二娃剛出生不久,而今,孩子已經讀幼兒大班。幾年下來,相處得實在是心累。怎麼說呢,這娘兒倆經常到我家串門,這種串門還沿襲著住四合院的習俗,從不預約、從不挑時間、從不考慮你是否方便。
剛開始大寶上小學低年級,作業少,今年我家大寶升到高年級,作業多了起來。Y還是延續以往的傳統,因為來得次數多了,也便不再客氣。進門開電視,手機自動接上無線,往沙發上來個葛優躺,她的孩子便去騷擾寫作業的大寶。後來有了二寶,一個看不見,二寶便暴露在臘月天的空氣里。
每每這時候,我都希望她能主動斥責孩子幾句,但是,往往這種事情,我們自己不製止,她也不認為是什麼大事。久而久之,每天晚上,一聽到敲門聲,頓時有種頭皮發緊的感覺。
剛開始,以為自己心胸狹窄的原因,久而久之,好客的婆婆不勝其煩。一個晚上,她娘倆走了之後,婆婆一邊收拾沙發,打掃衛生,一邊說:她這孩子,認識這麼些年了,從來沒叫過奶奶。
我停頓了一下,回放N多畫面,竟然真的沒有發現,她的孩子有叫人的習慣。比方說,稱呼我女兒,永遠是直呼姓名,然後有事需要找我的時候,小小的孩子居然懂得稱呼我為:新月媽媽,相當然的,稱呼老公和婆婆也是:新月爸爸、新月奶奶。有時候聽她和女兒聊天,通常給予我們家人的稱呼就是:新月,你媽媽如何如何;新月,你奶奶怎樣怎樣;新月,你姥姥家的櫻桃真好吃。
注意到這一點之後,不能不承認,我內心還是很不爽的。那娃比我家大寶小了六歲,因著大寶一直想著能有個妹妹,所以,對她相當盡心盡力。一次無意中和女兒談起這個娃兒的種種,女兒說:媽媽,你難道沒有發現,她沒有禮貌並不是她自己的原因,我們去別人家的時候,都是要提前約好,進門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人,你都要告訴我叫阿姨或者什麼,她來我們家,她媽媽從來就沒有提醒過她呀。
一語點醒我,想想還真是。其實,她有很多機會可以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比方說,她家娃兒只要來我家,我女兒的玩具肯定要倒滿地板,其實,作為母親,這個時候,應該引導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玩的,走的時候要盡量的各歸其位。類似的還有,到別人家玩,不要穿著鞋到沙發上跳,不要爬到床上玩等等。
不可否認,生活中,那些為我們所喜愛的孩子,大部分具備這些特點:愛干淨、講禮貌、有好習慣等等,不一而足,而你不喜歡一個孩子,原因恐怕也和上述幾點脫不開干系。和幾個朋友交流過之後,發現大家都有同樣的困惑。孩子的行為,多半來源於大人所展示出來的生活方式,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她在別人家沙發上所展示的“葛優躺”,正是她女兒穿著鞋跳到別人沙發上的原因,而她與丈夫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正是孩子語言模仿的源頭。
一次朋友聚會,說起Y和她的孩子,同樣受困撓的朋友不停的發牢騷。因著生活中有這樣一面“鏡子”,照得次數多了,一次提醒女兒出門禮儀,她學著大人的語氣說:“不講禮貌的孩子”和“講禮貌的孩子”一樣,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
一笑過後,心下駭然。看看她施施然而去的身影,心下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