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注意!如果你們把「這個」放在家庭的第一順位的話,那你的家庭恐怕會是個悲劇!

“莉迪亞死了,但他們還不知道。”

小說《無聲告白》開篇,一個叫莉迪亞的女孩自殺了,不過她更像被家人親手殺死的。

她是家里最受重視的女兒,父母一門心思撲向她,把各自的夢想壓上她肩頭。

父親是受盡冷落的華裔移民,不想她重複自己的遭遇,推著她出門交際;

母親是壯誌未竟的家庭主婦,希望她延續自己的追求,催著她投身科學。

聽起來像個滿含溫情的勵誌故事,如果莉迪亞不是個熱愛醫學的內向姑娘的話。

她乖巧,卻不快樂。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盡管她不願成為這個中心,每天都擔負著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壓抑著心底不斷湧起的苦澀泡沫。”

龍應台把父母之愛理解為“目送”,可很多父母化成了“押送”。

他們把子女架上愛與希望的高台,一旦跌落,就是整個家庭建構的轟塌。

某種程度上看,把子女放在家庭第一位的父母,像極了窮途末路的賭徒。

他們把所有寶押在唯一賭注上。因為沒有別的辦法了。

有種很流行的道德綁架是:爸媽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就應該怎樣怎樣。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除了子女,他們的人生,其實沒有更優的獻身對象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有對5年沒回家的母女。女兒離家在音樂學院求學,母親放下所有工作去陪讀,連家中父母重病都不敢回家探望。面對鏡頭,她痛哭流涕,自責不已。

《中國青年報》曾有統計,說安徽毛坦廠中學陪讀家長已經超過學生的一半。

原來有相當一部分父母,是在用自己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

那淌著汗水的眉頭,笑出褶子的面容,透露著一種將自我全盤交付的悲壯。

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父母,多半是對自己不滿意。

自己希望破滅,於是將重任寄托給下一代。孩子變成了生活的所有,他們卻也樂在其中。

可是作為子女,也會希望父母有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者武誌紅談“家庭中最重要的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說的也是這道理。個體生活的完整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為子女提供更多想象空間。

把子女放第一位,本來只是家庭模式的一種選擇,卻被約定俗成為標準答案,實在可悲。

而被置於首位的子女,也著實有些高處不勝寒的感傷。

他們多半承擔了父母過高的期望,或者和莉迪亞一樣,被強加了父母的夢想。

去年一月,深圳有個15歲少年自殺的新聞。他最後在作文里的文字令人至今印象深刻:“從前,我是個非常聽父母話的孩子,但時光飛逝,他們給我的愛我開始覺得沉了,想去推開,但我每每用力,換來的是更多沉重。”

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事實是,很多子女受不起這份被捧得太高、壓得太死的愛。

1歲會寫字,2歲識千字,魏永康本是名噪一時的神童。

為彌補自己當年沒高考的遺憾,母親從他8歲起就下崗專職照料。穿衣洗臉只是平常,牙膏要擠好送到手里,米飯要親自喂到嘴里。

17歲,魏永康考上大學。3年後,他被大學勸退。因為他離開了母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得知此事的母親翻臉了,她指著中科院的大樓,讓兒子跳下去。

如今,魏永康早已泯然眾人,娶妻生子,過起了平凡生活。別人問起這個昔日令她驕傲的兒子,母親總是避而不答。

因為一直被放在首位小心嗬護,所以從小到大不敢有絲毫鬆懈。

父母哀怨的歎息會反複提醒你,沒有退路了,沒有退路了。

可這世間事物無論好壞,有了尺度和分寸才算美好,愛也是。太香會悶,太甜會齁。

父母會教“你長大應該……”,慢慢孩子也懂了“長大了我應該……”

可這樣的親子關係,未免太流於形式。

難懂的是,自己到底是真愛父母,還是在欠債還錢?

成龍把出軌定義為“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那賭氣生女的吳綺莉又何嚐沒犯很多女人都會犯的錯。

她當然愛女兒,甚至不惜為此身敗名裂,從此小龍女成為她生活的全部。

“9歲前,每天早上上廁所都是我抱著去的,15歲前,每天早上起床,校服已經幫她穿好。”

這其中,有事無巨細的照料,也有恨鐵不成鋼的發泄。

她會用皮帶抽6歲女兒的大腿和屁股,會因女兒晚睡罰她通宵抄寫“我不睡”,這是愛的一種變形。

愛是她的幌子,圍觀群眾看到的,更多是一個不成熟母親的控製欲。

女兒長大後兩次報警,母親身陷囹圄,這可以說是種很畸形的母女關係了。

“為孩子付出一切”,一直是中國式家庭的一種悖論。

但這種付出往往會演變為孩子的沉重負擔,最終損害親子關係。

一對孤注一擲的父母,一生在“放貸”和“賭博”中放逐,何處是自我?

一個負“債”累累的孩子,一生在報恩和償還中度過,何嚐能快樂?

Reference:健康生活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