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爸媽跟孩子講的話越多,孩子未來發展越好!趕快記下來!

這是童書媽媽第593篇原創分享

 

這里是學術範兒的王曉琳心理學專欄,王美女的名言是:我提倡的每個做法,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比如,今天談的放下手機,跟孩子好好聊天,你做這件事情,不花一分錢,但比世界上最昂貴號稱最科學的早教課程都有用——她說這些,可是有科學依據的喔,所有的依據,都來自於權威學術刊物!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候,看著各種豐富多彩的早教課程或工具心動不已,或者像我一樣簡直有時只恨自己出生太早。

 

想買吧,和錢包君商量一下,意識到自從有娃以來人民幣就以進碎紙機的速度迅速消失。

 

不買吧,又百爪撓心,不是刺激越豐富大腦發育越好麼,往小了說少上了個課不就會讓娃少了些發展的機會麼,那積少成多因為缺錢咱娃不就該“輸在起跑線”上了麼……

 

如果你曾經這樣想過,那我真心希望你能放下這樣的焦慮了。

 

因為最好的早教工具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效果之好之確鑿市面上任何一種早教課程或工具都絕對望塵莫及。比如咱今天就先聊聊其中一種:多和娃聊聊天。

 

擔心缺錢會耽誤娃

並非沒有道理

 

事實上有大量研究都在反複驗證,家庭社會經濟水平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身心健康水平,與多項認知能力的發展(比如語言能力、執行能力和記憶力)高度相關,自然也會和孩子未來的學業成績、社會情感能力,乃至成年後的人生發展軌跡掛鉤。

 

如果大家記得,在上一篇中,Dunedin追蹤研究里,可以預測一個孩子未來人生軌跡的四個指標之一,就是童年時所在家庭的社會經濟水平。

 

但是請注意,家庭社會經濟水平並不是僅指家庭經濟收入,目前一般會綜合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職業狀況三方面來衡量。

 

在各項認知能力中,語言能力的發展可能是受家庭社會經濟水平影響最大的。

 

斯坦福的一項研究表明,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語言能力的分化從十八個月就已經初現端倪。

 

低社會經濟水平家庭的孩子兩歲時語言能力已經落後於同齡人6個月,到五歲入學前,這一差距已擴大為2年以上。

 

隨時間推移,這一距離到高中的時候,很可能已經變成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而語言能力的發展對一個孩子未來學業水平、執行能力,乃至未來成就都是至關重要的。

 

來自冰島的一項超過10年追蹤研究發現,孩子學齡前的語言能力與4年級、7年級和10年級的學業成績高度相關。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也確認,孩子五歲時的詞彙量,可以預測他在三十歲時的教育和職業發展成就。

 

但是為什麼一個家庭的社會經濟水平會影響一個孩子的語言能力從而改變人生發展軌跡呢?

 

短期干預容易

但“發展軌跡”很難改變

 

1965年堪薩斯大學的Betty Hart 和Todd Risley教授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

 

這兩位作為兒童心理學家,深知語言發展對孩子未來至關重要。

 

60年代響應當時美國總統約翰遜“向貧困宣戰”的號召,他們為當地一所主要生源來自貧困家庭的學校精心設計了豐富的語言教材和各種能刺激語言能力發展的學前班課程。

 

為了能更準確的測量干預效果,他們同時也給同齡的堪薩斯大學教職工子女提供了相同的課程。

 

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短時間內提高孩子的詞彙量很容易。但是,新詞彙積累對語言能力提升的作用一年左右就會消失殆盡——他們無法改變兩個群體孩子的語言發展軌跡。

 

兩群孩子依然遵循接受課程之前的發展軌道,不斷加大彼此間的差距。到高中時,大學教職工的孩子詞彙量依然飛速增長,而很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卻連高中教科書上的字都認不全了。

 

痛定思痛,Hart和Risley並沒有遮掩他們干預的失敗,而是勇敢的做了一件後來被其它學者稱為“極富英雄主義”的事情。

 

3歲之前的詞彙量

對未來語言能力有預測作用

 

意識到在學前班提供小灶無法改變孩子的命運,他們開始把眼光投向家庭環境。

 

他們用兩年半的時間,錄下了42個家庭(包括13個高社會經濟水平家庭,23個中低水平家庭,及6個依賴社會福利生存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音頻,從孩子開始學習說話,直到他們三歲,每個家庭每月錄一個小時的音。

 

在一個計算機技術依然蠻荒的時代,研究團隊又花了六年的時間,手動把長達1318個小時的錄音整理成文字,並對其中包含的每一個字進行了編碼和分析。

 

錄音顯示,孩子們86%到98%的用詞與父母用詞重合,三歲左右的孩子,每小時表達用到的詞彙數量已經和父母差異不大。

 

聽著孩子說話的錄音,研究人員感覺仿佛聽到了他們父母的話,聽著這些孩子用娃娃過家家,仿佛就能看到這些孩子們的未來。

 

研究人員把三組不同家庭孩子的孩子詞彙量增長繪成曲線,就會得到下面這個發展軌跡。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