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社會

國被攻破、王被鞭屍,楚國為何還是沒有亡國?

公元前506年,一心想開疆拓土的吳王闔閭,派報仇心切的伍子胥和軍事家孫武率領大軍攻打楚國。吳國大軍五戰五捷,不僅一舉攻入郢都,嚇得楚昭王四處逃亡,而且伍子胥還“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報其殺害父兄之仇。

(伍子胥鞭屍)

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吳滅楚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了。可事實卻是,楚國不但沒有滅,而且還很快緩過勁,在消滅唐國、頓國、胡國後,又和吳國唱起對頭戲來。

那麼,回過頭看,為什麼伍子胥在吳滅楚的過程中氣勢洶洶呢?接下來,又是什麼讓已經瀕臨絕境的楚國實現了大逆轉呢?

這一切,還是讓我們從楚昭王之父楚平王的無道說起吧。

禍根初埋——昏庸平王強娶兒子未婚妻

楚平王名叫棄疾,他當上楚王的第二年,便命令大臣費無忌去秦國給太子建求親。

費無忌是太子建的老師,官居少傅。太子建還有一位老師,名叫伍奢,官居太傅。對於這兩位老師,太子建雖然都尊重,但他更喜歡的,是為人正直的伍奢。

相比之下,在太子建跟前的失意,讓費無忌憤憤不平。日久天長積怨深了,他甚至時不時在楚平王面前,說些太子建的壞話。而這一次他奉命去秦國為太子建求親,一見秦女長得好,更是動了巴結楚平王的歪主意。

(楚平王,影視劇照)

費無忌勸楚平王說:“長得這麼好的美女,大王應該自己享用。”就這樣,楚平王娶了兒子的未婚妻。

而這費無忌雖然贏得了楚平王的歡心,但他知道,自己的攛掇無道,日後待太子建掌權,很容易遭報複。索性撕破臉到底,費無忌便想置太子建於死地。

這天,費無忌對楚平王說:“自從大王您娶了秦女,太子建就對您懷恨在心,時時想要殺死您!”

這昏庸的楚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後,一邊召伍奢進行責問,一邊準備殺了太子建。太子建聞訊後,嚇得跑到宋國去避難。

這樣一來,太子建的逃跑,讓楚平王更覺得費無忌所言屬實,便在費無忌的攛掇下,又要殺太子太傅伍奢和他的兩個兒子。

可憐無辜一家人,結果是伍奢和他的大兒子伍尚被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的小兒子伍子胥逃了出來,並立誌要為父兄複仇。

立誌報仇——伍子胥效忠新主尋時機

匆匆奔逃的伍子胥先是跑到宋國,投靠在這里避難的太子建,後又和太子建投奔了鄭國。

鄭國對待太子建很好,但太子建卻野心勃勃地想和晉國一道滅了鄭國。不料事情敗露,太子建被殺,伍子胥隻得再逃亡去投奔吳國。

要去吳國,必須經過楚國的昭關,可此時昭關正在畫影圖形捉拿伍子胥。一夜之間,愁白了頭的伍子胥好不容易混過昭關,不幸又得了重病,甚至於因身無分文而淪為乞丐。

但這一切,並沒有磨滅他報仇的意誌。

最後輾轉來到吳國,伍子胥投靠了公子光。為幫助公子光奪取王位,他先是給公子光推薦了勇士專諸,然後又隱居田野,靜等公子光成事。

公子光經過幾年的籌劃,終於抓住機會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自己坐上了吳王寶座,這就是曆史上鼎鼎大名的吳王闔閭。

公子光當政後,開始重用當年為他舉賢的才干之人伍子胥。這對君臣一拍即合,一個想稱霸,一個要複仇,都不約而同把進攻矛頭對準了楚國。

後來,在經過幾次對楚國的試探性進攻之後,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舉全國之兵,與唐國、蔡國組成聯合部隊,一舉攻入楚國郢都。

國都陷落了,楚昭王(楚平王之子)嚇跑了。憤怒的伍子胥把已死十年的楚平王從墳墓里刨出來,鞭屍三百,終於報了當年的殺父之仇。

曆史進行到這里,種種跡象表明,楚國在吳國的打擊下就要土崩瓦解了。可出人意料的是,楚國不僅沒有亡,反而還很快恢複元氣,與吳國對著干了起來。

誅殺無忌——昭王以仁德凝聚人心

至於為什麼楚國沒有亡,後世學者有人把原因歸於吳國的內亂和秦國對楚國的支援,但更多的人認為,是由於楚昭王重新凝聚了楚國的人心,才使楚國挺過了災難,國祚得以延續。

這楚昭王是何人呢?

楚昭王名珍,正是楚平王和秦女所生的兒子。楚平王去世時,珍雖是太子,但因為他年齡小,又是外族秦女所生,好多人怕立他為王不能服眾。甚至於將軍子常也說:“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當娶也。”所以,眾人頗想立子西為王。只是由於子西的堅決推讓,楚昭王才坐上了王位。

可這楚昭王雖然繼了位,接手的卻是一個人心渙散、危機四伏的爛攤子。內部,由於楚平王任用費無忌殺害忠臣,民怨沸騰;外部,在伍子胥的力促下,吳國軍隊連年進攻楚國,打得楚國是損兵折將,丟城失地,疲於應付。

怎樣重振楚國?只有十歲左右的楚昭王,選擇用仁德。

他知道,費無忌是楚國亂局的禍根。所以,一繼位後,楚昭王就順應民意,支持子常殺了費無忌。奸臣一除,楚國人心大振,《史記》記載,“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眾,眾乃喜”。

(楚昭王)

同時,楚昭王的仁德不僅表現在治理國家上,還表現在寬容政敵上。對於政敵,春秋時的慣例是,坐穩江山後統統殺無赦。比如當初子常反對他繼任楚王,並建議子西來當楚王,是地地道道的政敵,可楚昭王上位後,卻仍重用子常和子西,兩人後來都官至掌握實權的令尹。

就這樣,楚昭王用仁德贏得了人心,讓楚國看到了希望。

同仇敵愾——君臣齊挽救將傾的楚國

雖然楚昭王在努力振興楚國,但由於積弊太深,楚國的頹勢一時還是不能得以扭轉。終於,在楚昭王十年,吳國打了進來。

可是,雖然此時楚國的前景看似一片黑暗,但在這黑暗中,卻也有一線曙光——經過楚昭王幾年的苦心經營,楚國空前團結,國雖破,但大家的心並沒有散,都想方設法來為楚國的複國而努力。

比如,國破楚昭王出逃後,始終有一幫忠誠之士緊跟在左右,一次次確保他化險為夷。尤其是在隨人準備向吳國獻出楚昭王時,大臣子綦挺身而出,冒充楚王,甘願去當俘虜來保護楚昭王。

再如當年楚王位的競爭者子西,在楚昭王外逃後,不僅仍留在郢都附近建立新都,而且還仿製楚昭王的車子和服飾,收集潰散的楚國軍政人員,以示楚國尚在。隨後,他更是配合秦軍大戰吳軍,為楚國複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如大臣申包胥,他眼見楚國要亡國,便隻身趕赴秦國搬兵,“七日七夜,至於秦庭”。面對不肯發兵救楚的秦哀公,他是“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最終,以自己的忠誠打動了秦哀公,派出五百乘戰車救楚擊吳。

(申包胥哭秦庭)

除了這些肱骨大臣的忠義,楚昭王本人更是賢君。當初逃亡時,他始終不忘百姓安危,出逃前便自責地對送行的父老說:“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憂無君?”讓楚國的百姓不要再跟著他去犧牲。

面對這樣愛民如子的君王,楚國百姓紛紛表示,就是實力不如吳國,也要拚死反擊,是“一夜而三敗吳人”。

君臣齊心,其利斷金。最終,在楚昭王的領導下,楚國上下同仇敵愾,奮力反擊,終於使吳國生亂,不得不退出楚國。

而楚昭王打退吳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中興大業,他先是在打退吳國的第二年,滅了協助吳國攻打楚國的唐國;隨後又先後滅了頓國和胡國。

楚昭王二十七年春天,吳國進攻陳國,楚昭王帶兵救陳。在這次軍事行動中,雖然楚昭王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但他的仁德卻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閃爍出耀眼光輝。

在救陳的過程中,楚昭王病倒在軍中。這時,天空中有紅色雲霞像鳥一樣,圍繞著太陽飛翔。對這種天象,楚昭王很詫異,便向周太史詢問吉凶。太史說:“這種天象對楚王有害,但可以通過法術把災禍移到將相身上。”

楚昭王的手下聽說後,便紛紛表示自己願意代替昭王來接受上天的懲罰。楚昭王聽說後製止道:“將相都如同我的手足,今天把災禍移到手足上,難道就能夠免除我的病嗎?”

又占卜說,楚昭王得病,是因為黃河在作祟。於是手下的大臣便請求祭禱河神來保佑楚昭王。楚昭王聽說後又製止道:“我們楚國祭祀的大川不過是長江、漢水,黃河不是我獲罪的河流。”

楚昭王的舉動不僅讓他的臣子和百姓感動,連孔老夫子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國,宜哉!”

不久,楚昭王在軍營中病逝,楚昭王的兒子、新繼位的楚惠王章和臣子們回顧楚昭王的一生,有感於他受命於國家危難之際,以仁德治國,除奸佞、聚人心,不僅帶領楚國人民趕走了侵略者成功複國,而且還使楚國走向了中興,便以“容儀恭美,昭德有勞,聖聞周達”的“昭”,作為他的諡號,以紀念他的功績。

國都雖被攻破,父王雖被鞭屍,但一代賢君和忠義之臣,用仁德保住了楚國興盛。

Reference:大中國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