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揮師出塞,收複外蒙立下千秋偉業,他究竟是誰
史海拾記
【筆記君注:又逢清明,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官橋鎮醴泉村,有一座極為不顯眼的墓地,少有人祭掃。但墓的主人是位很牛逼的人,他曾經用武力統一了外蒙古,讓外蒙古暫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就是北洋名將徐樹錚。今天的筆記就來聊聊這位名將,也算一種緬懷。】
徐樹錚,北洋軍閥皖系名將,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當時為江蘇徐州蕭縣人(現屬安徽)。1905年,25歲的徐樹錚被保送到了日本士官學校學習,學成歸國後,任任段祺瑞部第六鎮軍事參議及第一軍總參謀。1916年袁世凱死後,徐樹錚任國務院秘書長。是年,策動張勳趕走黎元洪,事後又參與討平張勳的軍事行動,任陸軍部次長。
徐樹錚
徐樹錚對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非常的崇拜,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三百年的滿清政府,但當時的外蒙古卻在沙俄的威逼利誘下宣布了獨立,脫離了我國的統治。徐樹錚隊此表示強烈的憤怒,並積極主張武力統一全國。
在沙俄爆發了“十月革命”後,當時的外蒙古的統治者失去了靠山,此時的徐樹錚及中國政府就決定趁機收複外蒙古。1919年10月,37歲的徐樹錚率領一旅邊防軍,揮師出塞,向庫倫進發。一到庫倫,徐樹錚就否定了當時所謂的《六十四條》,並把當時外蒙古偽政權的“內閣總理”巴德瑪多爾濟“請”到了自己的司令部,並將其他王公及哲布尊丹巴活佛加以軟禁。在威風凜凜的祖國軍隊面前,外蒙古偽政權的高官們頓時就慫了。
武力統一外蒙古
1919年11月17日,由於徐樹錚的強硬,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總統,呈請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回到中華民國懷抱!同時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統一!尤其是唐努烏梁海,被沙俄侵占達七年之久,終於回到祖國懷抱,這也是徐樹錚一項偉大而短暫的功績!
徐樹錚(中間)當時在意大利訪問期間留言
外蒙古在清朝時對中央的向心力就不如內蒙古,經過“獨立”以後更加疏遠中國,所以徐樹錚認為治蒙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外蒙古官民對中國的向心力。他說:“空言統攝,難期久遠,一切要政,不及時措施,終恐此地非我所有,有之亦不如其無。”
徐樹錚著作
1920年5月,他擬具了《治蒙要略》,向國務會議做了詳細彙報,並呈大總統徐世昌、邊防督辦段祺瑞審閱。徐樹錚的《治蒙要略》分為庶政、官製、軍事三個部分。庶政方面,他主張大養軍馬,加強中華文化教育,優待俄民尤其是布里亞特人,厲行電報收費,重征煙酒等奢侈品的捐稅,參照清律和民國法律,製定專門適用於蒙古地區的刑律,發展墾牧事業,興辦工商鹽務林礦等各項實業,鼓勵蒙古族牧民走向定居生活。官製方面,他建議外蒙全境設一總製,坐鎮要區,統轄軍民政商一切事宜;喀爾喀四盟及科布多、唐努烏梁海等六個地區各設都管一員管理政商屯墾各事 。軍事方面,他提議在外蒙的幾個戰略要地駐軍七旅,各旅必須增加騎兵,減少步兵。兵士除戰備訓練外,還可於宜墾地區實行屯田。
徐樹錚與外蒙古王公合影
徐樹錚所付諸實行的措施,主要是創設邊業銀行、注銷外蒙官府欠中央政府的舊債、派出部分兵力加強恰克圖的邊防。徐樹錚還命令駐蒙士兵引種天津大白菜,結果十分成功,後來大白菜就成了當地的大眾菜。他還調查礦產、籌備鐵路,修建醫院,使外蒙古的現代化事業有序開展。徐樹錚治蒙,尤重教化,他認為“有清以來,蒙部內屬,迄今約三百年,率以愚蒙為策,實大背人情天理之正。此後欲蒙邊日見親洽,即非力整教化,勸諭興學,不易為功。” 他創立“政教聯歡社”,試圖籠絡外蒙王公喇嘛的感情,又創立《朔方日報》、多次舉辦戲曲演出、與外蒙民眾聯歡,寓教化於娛樂之中。
徐樹錚之墓
雖然外蒙古這是短暫的歸國,之後又被分裂出去了,但我們還是應該記住徐樹錚曾經的貢獻,也只有他曾經完成了對外蒙古的統一,不應該被曆史和後人所忘記!
徐樹錚書法條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