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檢測項目種類繁多,“血管”中藏著多少奧妙?妳一定要知道!
血液檢測項目種類繁多,血常規卻是臨床上使用頻率最高的,它的結果涵蓋了身體很多健康信息和疾病的線索,是健康體檢、疾病篩查和臨床疾病診斷最基本的、重要的指標。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常做的一項血液檢查,它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及血小板計數。當各項指標數據出現升高、降低或出現異常細胞,就能初步判斷所患疾病及目前發展情況。
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
紅細胞是血液的重要組成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給人體各組織輸送氧。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由鐵、原卟啉和珠蛋白組成,紅細胞的功能主要由其中所含的血紅蛋白來完成。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紅細胞的生成與衰亡保持動態平衡。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是貧血診斷的主要指標,機體發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礙、紅細胞破壞嚴重或紅細胞異常增生等問題時,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量都可發生變化。
紅細胞數量和質量的改變都會產生紅細胞疾病:紅細胞數量減少會產生貧血,貧血患者會有頭昏、乏力、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紅細胞增加會產生紅細胞增多症,患者出現皮膚黏膜紅紫、脾腫大、血栓等臨床表現;劇烈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由於血液濃縮,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會偏高;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髒病會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
但是有些生理上的變化也可能引起紅細胞總數增高,如新生兒、居住在高原者。
成年男性血紅蛋白小於 120克/升(女性小於 110克/升)為貧血。臨床根據血紅蛋白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
輕度,血紅蛋白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克/升;
中度,血紅蛋白小於90克/升,但大於60克/升;
重度,血紅蛋白小於60克/升,但大於30克/升;
極重度,血紅蛋白小於30克/升。
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
白細胞是人體重要的“禦林軍”,人體血液中的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正常人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為4.0~10.0 ×109/L,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數的50%~70%,淋巴細胞占20%~40%,單核細胞占3%~5%,嗜酸性粒細胞占0.5%~5%,嗜堿性粒細胞占0%~1%。它們通過不同方式與機製消滅病原體,消除過敏原和參加免疫反應,產生抗體等。外周血白細胞數減少低於4×109/L時,稱粒細胞減少症;若低於0.5~1×109/L時,稱粒細胞缺乏症。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可能由於細菌性感染所引發的疾病,如化膿性腦膜炎、肺炎、闌尾炎、中耳炎、扁桃體炎、膽囊炎及敗血症等;嚴重的組織損傷或壞死;過敏反應;中毒反應;腫瘤及血液病可導致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量顯著升高。
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降低可能與某些病毒性感染有關,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風疹等;某些細菌性感染;理化因素,如放射線(X射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治療,化學毒物(苯、鉛、汞),化學治療藥物,解熱鎮痛藥物等,抗腫瘤類細胞毒性藥物等均可導致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
嗜酸細胞絕對值和百分率明顯增高,就需要考慮存在過敏或寄生蟲感染。
血小板計數
人體外周血中血小板正常值為100~300×109/L。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細胞,它具有黏附、聚集和釋放細胞因子功能,與止血和血栓形成有關。血小板的功能是既能促進止血又能加速凝血。如需判斷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和有無止血功能,需要做血小板計數檢查。
血小板升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常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反應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見於急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及癌症患者。脾切除術後血小板會有明顯升高,隨後會緩慢下降到正常範圍。
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消耗過度,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
溫馨提醒:
做血常規檢查注意事項
★做血常規一般采用末梢血或者靜脈血,采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出現發熱等症狀的24 小時後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而誤導診斷。
關注仁濟南院官方微信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