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別小看類風溼性關節炎 不小心可能讓你喪命 "這樣吃"才是最好的

 
 
 

 

類風濕關節炎會產生哪些症狀?

一、晨僵:這是類風濕的症狀表現之一,表現為患者在早晨起床或者長時間休息後關節出現僵硬和活動受限症狀,經過活動和保暖後症狀有所減輕,一般出現在較大關節,嚴重時可以導致全身僵硬,晨僵往往出現在關節疼痛之前,僵硬時間長短不一,與類風濕程度有關。

二、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炎症期患者活動時關節會發出細小的捻發音或者握雪音,主要以肘關節和膝關節為主,炎症消失後關節會出現“咔咔”聲響。

三、關節腫脹:這是很多類風濕患者的首發症狀,腫脹原因是關節腔內積液增多所致,表現為關節周圍組織均勻性腫大,關節腫脹表明炎症較嚴重,一般侵犯小關節,大的關節很少受累及。相關閱讀:兒童類風濕的症狀都有哪些

四、關節疼痛:一般是由於關節腫脹導致,關節疼痛程度與腫脹程度有關,二者呈正相關,疼痛時重時輕,有時可自行緩解,一些疼痛嚴重者甚至不敢接觸物體,在靜止時也會疼痛,這表明症狀較嚴重。

五、關節畸形:類風濕症狀不僅影響患者活動,還會破壞骨質和骨髓,導致關節出現畸形或者外形喪失,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如果治療不及時還可能出現全身殘疾。

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簡稱RA)是一種很難治癒的慢性自體免疫性疾病,不單單帶來肢體關節僵硬、腫脹、痺痛, 美國有研究顯示,有15%至25%患者還同時伴有關節之外的病症。



在關節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骨骼、軟骨、肌腱、腱鞘、鞏膜等,甚至併發眼部疾病、類風濕性心包炎、胸膜炎、心肌炎、冠狀血管炎、瀰漫性間質性肺炎、腎臟感染發炎等,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類風濕的標準藥物包括止痛藥和消炎藥,後者的目標是抑制身體的炎症反應;某些情況下,還會用類固醇和甲氨蝶呤等化療藥物。但在用藥的患者中,有相當數量仍然長期伴有病狀。幸運的是,有諸多自然療法治療緩解類風濕症狀既安全又有效。

可使用之自然療法

1. 益生菌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腸道和口腔微生物會發生顯著變化。中國的一項研究對照了患者與非患者的糞便、牙菌斑和唾液樣本,發現前者的細菌嗜血桿菌水平很低,唾液乳桿菌水平則很高,代謝鐵、硫、鋅和精氨酸的能力也顯著下降。

臨 床實驗表明,類風濕患者可服用乳酸菌(LAB)等益生菌來減緩發炎,如「凝結芽孢桿菌GBI-30,6086」(專利產品名為Ganeden BC30)。服用此種益生菌的患者疼痛得到緩解,能走上2英里路並參加日常活動。同時,他們體內的C-反應蛋白水平(CRP)也降低了,由肝臟產生的C- 反應蛋白是炎症反應的重要指標。

2. 精油


檸檬馬鞭草精油和歐米加3脂肪酸一起服用的患者,關節功能障礙和疼痛感得到緩解者分別占53%和78%。圖為開花的檸檬馬鞭草。(RickP/維基百科)

韓國研究人員以2:1:2:1:1的比例兌出薰衣草、馬鬱蘭、桉樹、迷迭香和薄荷的混合精油,再與由杏仁(45%)、杏(45%)和霍霍巴(10%)組成的基底油(稀釋到1.5%)相混合。使用這種油的患者,抑鬱程度明顯較低。

另一項研究中,服用月見草油(EPO)膠囊12個月的患者,病情顯著改善,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藥物)也明顯減少。

檸檬馬鞭草精油和歐米加3脂肪酸一起服用的患者,關節功能障礙和疼痛感得到緩解者分別占53%和78%。

3. 維生素D

風 濕性關節炎也與缺乏維生素D有關。波蘭的一項研究發現,76.3%的類風濕患者缺乏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則可改善類風濕。印度的研究者讓維生素D水平低 於20納克/毫升的類風濕患者連續六週每週補充60,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隨後連續三個月每月補充60,000國際單位。結果,其平均血清維生素D 水平從10納克/毫升提高到57納克/毫升,在短時間內就使症狀獲得顯著改善。

維生素D還可以降低類風濕復發率。補充維生素D兩年的患者,其復發率只有19%,對照組則為29.5%。

4. 飲食


研究發現,不吃肉、奶製品和谷物可顯著改善類風濕症狀。(Deborah Breen Whiting/pixabay.com)

有 一種理論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是一種對食物抗原的反應,其病程是從腸道反應開始的。研究也發現,不吃肉、奶製品和谷物可顯著改善類風濕症狀。具體來 說,兩週的「要素飲食」與潑尼松藥物療程一樣有效,且無副作用。要素飲食中包括氨基酸(而非全蛋白)、單糖和二糖、中鏈和長鏈甘油三酯,還補充維生素和微 量元素。

《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刊載的一項研究發現,素食對緩解類風濕症狀有益。研究人員讓患者先禁食7〜10天,然後在三個半月中食用不含麩質的素食,最後則連續 九個月食用含乳品的素食。和對照組比較,素食組在實驗結束一年之後狀況還是明顯更好。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改善與糞便菌群的變化有關。


5. 蜂毒療法

中國大陸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蜂毒療法可減輕類風濕症狀、減少用藥,並防止類風濕復發。

研 究人員讓一群類風濕RA患者服用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和美洛昔康,其中一半患者同時隔日在某些穴位接受蜂毒治療。三個月後,雖然兩組患者的關節腫脹、疼 痛、壓痛、清晨關節僵硬(晨殭)症狀都有所好轉,行走耐力、關節靈活度和握力都有增加,但「蜂毒組」在關節腫脹、疼痛及壓痛、握力和晨殭方面有顯著改善, 其服用甲氨蝶呤及美洛昔康的劑量也大為減少。就復發率而言,「蜂毒組」只有12%,對照組則為32%。

6. 魚肝油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魚肝油有助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堅持每日服用1克魚肝油三個月後,晨殭好轉率為52.4%,關節疼痛緩解率為42.7%,關節腫脹率降低40%,疼痛程度則降低67.5%。68%的患者評價魚肝油療法「好」或「很好」。

英國的研究發現,吃魚肝油的類風濕患者更少吃止痛藥。連續九個月每天吃10克魚肝油的患者,有39%在實驗結束時可以少吃30%以上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而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中,只有10%的人可以少吃這麼多藥。

魚油也同樣有效。蘇格蘭研究人員給患者服用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2個月後,魚油組和安慰劑組減少用藥的患者比例分別為59%和16%。

7. 石榴


石榴。(Rheinland-Pfalz/pixabay.com)

實驗表明,連續12週每天飲用10毫升(0.34盎司)石榴汁的患者,壓痛關節數減少62%,類風濕整體症狀則改善了17%。

8. 薑黃素

薑黃素已被證明優於標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印度研究者將患者分為三組,第一組每天服用500毫克薑黃素,第二組每天服用50毫克雙氯芬酸(一種止痛藥),第三組則二者同時服用。


結果,只服用薑黃素的一組在壓痛和關節腫脹等方面的改善最明顯,比只吃藥的一組效果好得多。研究還發現薑黃素很安全,沒有任何不良反應。

9. 雷公藤

一項隨機實驗比較了中國傳統中草藥雷公藤和類風濕藥物甲氨蝶呤,發現前者更為有效。

北京研究人員招募了一批受試患者,第一組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20毫克雷公藤藥丸,第二組吃甲氨蝶呤,第三組二者同時吃。 六個月後,雷公藤組中,病情好轉50%的患者占55.1%,甲氨蝶呤組僅有46.4%,混合用藥組則表現最佳,有76.8%。

10. 鍛練

其它一些研究則證明,太極和瑜伽等鍛練方法可以緩解類風濕性疼痛和僵硬症狀。


-----

文章來源: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4/12/a1262012.html

http://zhongyi.ifeng.com/lfsgjy/lfsgjydzz/458958.shtml

http://zhongyi.ifeng.com/lfsgjy/lfsgjydys/458634.shtml

類風溼性關節炎 症狀,類風溼性關節炎 療法,類風溼性關節炎 飲食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