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鄧惠文自曝小時候和老師起爭執的故事,看完之後,呃…這不是傳說中的小屁孩嗎…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分享了一個她的故事。

她說,在每個人的小時候,都會因應父母或外在要求,選一個人格面具來戴,就像選一件衣服。

穿了那件衣服,才比較容易被社會接受。

選擇什麼衣服和個性有關,害羞的小孩,就會被教道要看著別人的眼睛說話。

而那只是衣服,不是真正的自我。

長大後人會漸漸知道,那個可以看著他人眼睛說話的人不是我,真正的我是害羞的,渴望回歸到沒有穿衣服的自己,希望在自我的內和外取得一個平衡,過得自在。

她的父親在她五歲時離家,她在單庭家庭長大,不是一個很容易的環境。

小三時她忘了帶算盤去上約,被老師打,她覺得很委屈就哭了。

但是老師的規定學生不能哭,問她為什麼沒帶時,她說忘了。

她外婆平常會幫她整理書包,那時外婆正好去住舅舅家。

心愛的外婆被搶走,媽媽很忙,也不幫她清點要帶的東西,她自嘲她都怪別人。

她說當時年僅九歲還很幼稚的她,只想著不是我的錯。

她老師一聽就知道她被竉壞了,打她是想幫助她自立,老師和她說,妳到外面罰站,覺得沒有委屈,自願進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課後再回來。

她說這件事讓她受用無窮,對她的人生、婚姻、工作,都有很大幫助。
 

300x250


如果一個地方讓你覺得委屈,不要待在那裡哭;如果只是待在那裡自怨自艾,不改變也不和別人溝通,就是在用扭曲的心態指責別人。

人只會被自己困住,沒有人可以勉強你什麼。

後來她成為精神科醫師,不斷自我修練和整理,讓她能更接近原來的自己。

她小時候覺得不能夠生氣,一生氣就會招來惡果,為了求生,身段變得柔軟。

身邊的人似乎都比她強悍,她無法憤怒,只能用溫和、撒嬌的態度,來得到想要的東西。

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她壓抑了自己的某些東西,有時候她也會想,為什麼要一直把委屈放心裡。

她花了很長時間在心理領域中探索,深刻地自我分析,漸漸了解自己的本質和性格的發展路徑,她發現自己很害怕衝突以後的孤獨,和別人對她的敵意,因此她才發展出不一樣的應對方式。

認識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模式,委屈和不安就會慢慢減少,這才是接納自己,活得自在的方法。

她現在會想,在與人來往的過程中,什麼是她願意退讓和應該承受的,因此能得到內心的平靜和喜樂。

真的有無法接受的事情時,她也會准許自己盡力爭取,鼓起勇氣,不再害怕衝突。

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為自己所有言行負責,才能面對有衝突的情境,處理他人或自己的憤怒,取得內心和外在的平衡。

遇事一直忍讓不是辦法,力爭也未必能解決問題,判斷和拿捏是很困難的,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別讓自己不開心。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按個讚再分享出去,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平衡和平靜。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