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今日冬至,冷空氣要來得更猛烈些!祝福您吉祥如意,冬至快樂!


 
冬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民俗
 
吃餃子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

"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築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紅豆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雞


冬至吃雞是客家地區的傳統民俗,民間就有「逢九一隻雞,來年好身體」的諺語。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益五臟、補虛損的功效,可用於脾胃氣虛、陽虛引起的乏力、胃脘隱痛、浮腫、產後乳少、虛弱頭暈的調補,對於腎精不足所致的小便頻數、耳聾、精少精冷等症也有很好的輔助療效。
 
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後,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天氣

天氣濕冷,請注意防寒保暖,謹防感冒發生;室內取暖請注意用火、用電、用氣安全。後期天氣較好,可根據天氣情況,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冬至將至,飲食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冬至節氣養生
 
飲食補充津液


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保暖從腳開始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動中求靜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通過合理的運動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冬至節氣的食材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季節養生原則,到了冬天處於「封藏」時期,這時候進補營養物質吸收得快,冬天通過調補,能使「精氣」儲存於體內,到了來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
 
紅豆: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白蘿蔔:去火化痰、除痰潤肺。
 
紅糖: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
 
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via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