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新奇
兵馬俑的主人其實根本不是秦始皇?!想不到這背後竟然藏有超驚人的秘密....!那我以前到底都在學什麼啦!

一直以來,兵馬俑都被人們認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長期關注、研究兵馬俑的建築學家陳景元,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1974年3月29日,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代兵馬俑,在陝西臨潼西楊村被發現了。不久被認定為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陵兵馬俑”。這種看法幾乎成為一種“公論”。但在經過深入研究之後,認為這一個“定性”結論,是不能夠成立的。
陳景元的觀點是: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根據1975年發表的《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說能夠證明陶俑屬於秦始皇陵的現場清理材料,有以下幾個方面:俑坑的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東牆1225米;俑坑出土的鋪地磚,其形制、質量、紋飾和文字,與秦始皇陵內出土的秦磚一樣;俑坑出土的武士,和陵內過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質、製作技法相似。隨後,在1981年又有文章指出: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而出士俑坑的西楊村的掘井地,正好就在這個“三百丈”的範圍之內。
陳景元對此並不認同:其一,器物、地磚有相同之處,不能證明兵馬俑屬於秦始皇陵,因為大家皆為秦時之物,製造時間又相近,有一些共同點都很正常。更何況兩地出土的陶俑,無論大小、形象,都是很不相同的。其二,秦時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二公里的兵馬俑,怎麼可能被包囊在這一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它怎麼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
後來又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陵陵園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秦俑所在的西楊村,被包羅其中,它可作為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據。對此人們同樣持否定的態度:根據《秦始皇陵考古紀要》以及《秦陵秦俑最新發現》所提供的材料看,這僅是有關部門按照《文物保護條例》的精神,劃定的一個建設用地控制區,目的是限制這裡今後的非農業工程建設。試問:怎麼能夠把一塊城市規劃、土地管理中的保護區用地,任意曲解為是當年秦始皇陵的實際面積?
秦宣太后,姓羋,本是楚國的顯赫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四十一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國君,甚至有人稱她為兩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由於她當政時間長,勢力強,影響大,完全有條件、有資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
在《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臨潼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16裡;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裡;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豐縣南14裡”的記載。雍州新豐縣的縣城,在今臨潼縣新豐鎮的東北不遠處,根據上述明確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2裡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同時,人們在秦俑坑裡發現了最直接的證據。不少秦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顏六色,非常鮮豔,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此外,在陶俑身上還刻有一個“羋”字,與當年發掘的阿房宮“北司”遺址中的“羋”字相似。阿房宮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羋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在有厚厚的、可分為14層的淤泥層。從歷史上臨潼大暴雨的頻率及旱、澇交替的規律和特點看,要形成這麼厚的淤泥,至少需要40年以上。一層層的淤泥,無疑就是一種最真實的“時間年輪”。如果俑坑確實毀於秦末,由此往前推移幾十年,加上建坑所需的時間,那麼俑坑的主人,只能推移到秦宣太后這邊來了!
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只能說一切的論述都只是推測呀,但如果這些兵馬俑的主人真的不是秦始皇...相信會讓全世界震驚不已吧!分享出去!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