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希望孩子自律、獨立,媽媽要學會忍住這「3點」

你是那種,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好好的家長嗎?

孩子需要我們保護,
但過度保護的界線在哪裏?怎麼分?

就讓我們直接看看吧!

1.媽媽忍住伸手,孩子才能獨立

有一期《少年說》,一個女生自嘲父母太寵,把養成了自己「高商低能」。

小時候吃飯不會用筷子,父母就給了她一個勺子,後來每次吃飯,她就只管吃不管夾。
所以,哪怕到了高二,她也不怎麼會用筷子。

初二時,父母才讓她嘗試自己穿衣服。
幾天前,父母才讓她自己倒熱水。
在家裡,她什麼事都不用做,插個電源都怕她觸電...

可是,這個被父母處處包裹的女孩,卻感到了窒息和難堪。
她沒有自己的主見,分不清衣服的尺碼,也無法獨自出行。

所以,她懇求父母能夠放開手,讓自己獨立起來。

女孩被父母愛護的程度確實有點誇張,可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忍不住伸出手的時候。

當孩子明明可以走路,我們卻要立刻抱起的時候; 當孩子能夠自己吃飯,我們卻選擇去喂的時候; 當孩子可以穿衣洗漱,我們卻伸手幫忙的時候...

我們或許是因為心疼,或許是因為親手做更快速、更省事,於是總也忍不住,就那麼自然地替孩子代勞了一切。

可是, 被剝奪了體驗的孩子,卻很可能再也無法真正獨立起來。

何炅曾感歎說:「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會越晚學會飛翔。孩子被壓得太久,很可能就被廢了。」

對於父母來說,伸出手扶住孩子一時很容易。

可總有一天,我們會撤出孩子的世界,目送著他們離開,去往我們到不了的地方。
作為媽媽,忍住伸手,讓孩子去嘗試應該去做的,去學會必須要做的,讓孩子擁有獨立于世的能力,才是孩子未來自信自律的根基。

2.媽媽忍住嘮叨,孩子才能優秀

如果問,家中誰是說話最多的人?答案一定是媽媽。

因為,媽媽的催促和嘮叨幾乎無處不在。

提醒孩子作息,快點睡覺、快點起床、快點吃飯;
提醒孩子學習,快點寫、快點看、快點讀...

說實話,誰也不想這麼嘮叨,可孩子的自覺性不夠,怎麼提醒都不管用。

於是,媽媽的嘮叨又只好加劇。

然而, 過多的語言刺激,其實並不會讓孩子變得自覺,相反,它會讓孩子失去耐心,直至麻木。
孩子要麼充耳不聞,要麼產生逆反心理,你越說孩子越不肯聽。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超限效應」。

3.媽媽忍住心疼,孩子才能自律

《老師請回答中》,有位媽媽控訴9歲的兒子皮皮,學習散漫,曠課成了習慣。
原來,皮皮文藝表現突出,平時會拍些廣告和短片。有時候忙得晚,第二天起不來,就撒嬌要請假。
媽媽出於心疼,再加上姥姥袒護,就選擇了妥協。

沒想到,有了一次破例,皮皮就開始頻繁不肯上學。
媽媽為孩子的學習感到焦慮,但又認為姥姥過於溺愛。
主持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 孩子如今的懈怠,媽媽就是最大的幫兇。

每個孩子走出舒適圈的時候,難免都會叫苦叫累,因為向上的路,往往註定不會那麼好走。
父母的心軟,會讓孩子暫時舒服和安全,可孩子也只能留在原地,再也無法繼續向前。
這個時候,有遠見的媽媽,會忍住心疼,輕輕推著孩子往前走,孩子就能克服惰性,體驗到自律和堅持的喜悅。

想要做一個能「忍」的媽媽,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你得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

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父母忍不住的控制,源自於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焦慮。這個時候,採用 「最糟情境預測」的方法會非常有效。比如,孩子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最糟的情況是,以後孩子出國,英語成績受限。

但是,我們同時會有一個解決方案:
第一,不考慮出國留學這條路;
第二,孩子堅持出國留學,這個時候,當他自己做出了選擇,學英語的動力會自然增強。

當這樣考慮的時候,焦慮會少很多,也不會在此刻就急切地強迫孩子一定要把英文學好。

其次,學會傾聽孩子的自我期許

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對於孩子過高的要求,來自於我們尚且沒有搞清楚自己希望孩子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於是,拼命給孩子創造各種條件,這麼做的初衷,無非是希望孩子保有最多的選擇權,能懂得十八班武藝,在任何場合,都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這個時候,請試著去傾聽孩子自己的選擇,問問他究竟喜歡什麼,願意學習什麼,跟著孩子的步伐走,而不是武斷的做一個發號施令者。

最後,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

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也便沒有完美的媽媽,即使我們真的成為了完美的媽媽,那也一定是剝奪了孩子的另一種能力。
比如,自我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挫折、在逆境中扭轉局面、贏取良好結果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是我們成長、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
所以,請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一個快樂、不焦慮的媽媽遠比一個完美的媽媽重要得多!

你呢?
跟著一起當個不完美的媽媽吧!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