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可積福;德,能聚財
		                            
		                        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佛性,是愛我、愛人之心。
 用佛待人,自己即佛。
 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
善心,可讓心燈長明。
 善是人之福源,所謂命運,
 既是天意,更在人為!
1.行善,其實很簡單
 佛經有云: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世間萬物,唯心念而生分別,
 善惡之行,皆在這一念之間。
從前有個人,看見路邊有一尊佛像,他心想:
 “如果有人從這佛像上面跨過,豈不是造成惡業?”
 於是,他把佛像安放在路邊。
 因為他的動機是純善的,所以造了善業。
後來又路過一個人,發現了路邊的佛像,心想:
 “這尊佛像上面沒有任何遮蓋的東西,
  日曬雨淋,日久一定會毀壞。”
 他想保護佛像,找來找去,只找到一隻破舊的鞋。
於是,他把鞋子蓋在佛像上面。
 在平時,這種行為當然非常要不得,
 但由於此刻他的動機非常純善,
 所以也給他造了善業。
不久,又走來一個人,看見佛像上的鞋,心想:
 “是誰把鞋子放在佛像上的!真是太可惡了!”
 於是,他趕緊上前丟掉鞋子。
 這個人動機純正,也造了善業。
隨後,又來一人,看見路旁的佛像,心想:
 “這太不恭敬了,不應該把佛像放在這裡。”
 於是將佛像安置在附近的牆頭,
 也因此給自己造了善業。
最後來的那人,看到牆邊的佛像,想著:
 “佛像應該在家虔誠地供養才對呀。”
 於是,他將佛像請回家,每天焚香禮拜供養。
 這人也一樣造了善業。
行善,其實很簡單,由心而發,不論大小。
 心誠便可造善業。
 哪怕只是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聲鼓勵,無不是善。
 善念起,人人都可行善。
行善,就是給自己積福。
 福報由善念而來,
 種善因,得善果,從來如此。
 善良,是世間最溫暖的力量。
2.人有德,路好走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上說: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寬容他人之過。
 心寬路才能好走。
廬江有一位孫起山先生,
 要去吏部等候選派官職,
 因旅費不足,只能沿途僱用驢子前往。
 這一天,來到河間南城門外,
 僱傭不到驢子,
 又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了行程,
 只好躲在附近一戶人家屋簷下避雨。
主人看到後,十分生氣:
 “以前整地時你沒沒出一分力,
  建屋時你也沒有出一分錢,
  你憑什麼坐在這裡?”
 說著,就將孫先生推到外面淋雨。
 孫先生無法,只好在雨中繼續前行。
當時,河間縣令還沒有題缺候補,
 孫先生到了京城幾個月後,抽籤補缺,
 竟抽到了河間縣令這個職位。
 上任之時,被這戶人家的主人認出來了,
 惶恐不安之下,打算遷往他縣。
孫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將民宅主人喚至跟前,
 笑著對他說:
 “我怎會與你計較這些事呢?
  不過也希望你日後再莫重蹈覆轍,
  靠厚道才能培養福報啊!”
做人,德為本。
 德行好的人,處處結善緣
 ,善緣廣者,天必佑之,路自寬也。
 人有德,必有福。
 厚德方能載物,德,是修身,更是福報。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慾望是無底之洞,若沒有德行匹配,
 早晚會被慾望吞噬,災禍來尋。
 有德之人,路好走。德行,
 不僅是修養,更是善良和財氣。
 德行好的人,命中常有貴人相助。
 德行好的人,能聚財。若要財氣,先修德行。
3.德,決定命運;善,改變人生。
 《太上感應篇》中講: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不該得的福報,怎麼都強求不來;
 是自己的福報,別人搶也搶不走。
《了凡四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福建莆田縣的林家有位老太太,樂善好施,
 常做粉糰給窮人吃從不厭倦。
 一位仙人有心試探,便化作道士,
 每天來老太太這裡討六七個粉糰,
 一連三年,從不間斷。
 老太太卻也從不厭倦,每天都如數給他。
仙人這才知道她做善事確實出於真誠。
 於是一日臨走前,對她說:
 “我吃了你三年的粉糰,無以為報,
  特地前來告訴你,
  你家屋後有塊寶地,你死後葬在那裡,
  可報你子孫後代當官無數。”
老太太去世後,葬在仙人指點之處。
 葬後第一代就有九人中進士,
 後來世世代代當官的人果然很多。
 因此,福建還流傳著“無林不開榜”這樣的話,
 意思就是,每次考試發榜,榜上準有林家人。
善,可積福;德,能聚財。
 人一輩子,只有善良和仁德才能招來好運。
 人無德不可立,心無善不得福。沒有善行,何來福報?
 人一生的禍福,都種在自己的心間。
心生善念,成萬世福;
 心生惡念,食萬事果。
 是苦是樂,皆在心念。
 德,決定命運;善,改變人生。
 改命,其實很簡單,就藏在那一絲善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