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碗瓢盆朗朗乾坤,《麥咭小廚》解鎖“萌娃成長+美食競技”雙面硬核新玩法_廚藝

白舉綱“飛簷走壁”採巖耳、林依輪“跋山涉水”捕青魚、八哥為找食材“與蛇共舞”……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也是五一小長假最後一天。在這個傳遞青春與勵志正能量的日子,倡導“快樂勞動、美好生活”的《麥咭小廚》迎來了第三期。
作為全國首檔原創親子美食廚藝競技成長真人秀,金鷹卡通是如何第一個“吃螃蟹”, 用匠心帶領萌娃挖掘傳統美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精神內涵,解鎖“美食+親子”雙面硬核新玩法? 採集食材與萌娃烹飪並舉的過程,嘉賓們緣何實力上演“飛簷走壁”、“跋山涉水”、“與蛇共舞”?
差異化“組合拳”破局,
星素結合彰顯“快樂成長”核心
若梳理綜藝節目發展史,美食綜藝必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早期以《天天美食》為代表的服務類,到以《廚神爭霸》《爽食贏天下》為代表的廚藝競技類,到《舌尖上的中國》開啟美食紀錄片新風尚,再到“大平臺大卡司大製作”時代,近年來,《嚮往的生活》《中餐廳》將“慢生活”提上議程……
可以看到,如今“美食+”已不再是一個新鮮詞彙,多元型別疊加的美食綜藝,不斷拓寬美食綜藝型別界限,給觀眾帶來新鮮“視界”和全新味蕾體驗,讓觀眾在人間煙火中遇見詩與遠方。伴隨“美食+”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親子類美食綜藝”的匱乏也成為其日益突出的一大短板。
我們關注到,自4月20日於金鷹卡通衛視開播的《麥咭小廚》,便是一檔主打“親子美食廚藝競技成長”的節目。它的誕生,不僅填補了市場空白,豐富了受眾選擇,更將助推“美食+”的個性化發展,有望成為推動親子類綜藝發展的新引擎。
《麥咭小廚》無論從題材還是立意、嘉賓陣容搭配還是“軟實力”輸出,都做到了“創先爭優”,充分展示了差異化“組合拳”的破局王道。
從節目名字就能看出,《麥咭小廚》是由萌娃主導“尋味”之旅。他們是10歲的帥氣小暖男丹尼爾、7歲的元氣小廚娘劉雨桐、8歲的淘氣包夏鳴陽、8歲的機智冷靜小大人石毛以及9歲的古靈精怪小魔女郭沐含。
五位來自山川湖海性格迥異但卻熱愛美食獨具廚藝天賦的萌娃強勢集結於人間仙境武陵源,在當家掌門人“飯先生”(林依輪)的帶領下,以及家長陪伴還有飛行廚神指導下,以競技形式搜尋食材、烹飪美食,歷經三月考驗,成長為“麥咭小廚神”,與觀眾共赴一場春日盛宴與親子之約。
從節目設定來看,《麥咭小廚》每期主打不同主題,挑戰難度層層升級,第一期以“了不起的米飯”為主題,五組親子家庭以米飯作為主食材,烹飪山野美味,節目請到了魏巡、大魚兩位飛行廚神助陣;第二期主題為“奇思妙想的豆腐”,“新幫廚”黃嘉千駕到,五位心靈手巧的萌娃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製作了四喜福袋、彩虹水果豆腐羹、南瓜谷鴨腐皮撻、野菜雞蛋豆腐、雪綿豆渣等特色鮮明的“豆腐宴”;最新一期的飛行廚神是歷經《中餐廳》廚藝檢驗的白舉綱,他將如何帶領萌娃們打造“非一般的魚”?
不難看出,《麥咭小廚》既有各帶廚藝技能、綜藝感十足的五位素人萌娃,也有林依輪、白舉綱、魏巡、黃嘉千等一眾美食廚神互動“助攻”,明星與素人萌娃、親子家庭間的合作親切、自然、不做作,將“星素互動”真正融入到節目的設計肌理,彰顯“快樂+成長”核心,堪稱“星素結合”的典範之一。
溫暖治癒,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
《麥咭小廚》採取棚內錄製與戶外真人秀相結合的錄製方式,將拍攝選址定在風景秀美如畫的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場景清新、構圖精美,每一幀畫面都秀麗俊逸,頗有“洗眼”之功效。
比如,郭沐含家庭為做“溪趣焗紅飯”在金鞭溪抓螃蟹的情境,再現了“返璞歸真”、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相得益彰。此外,黃石寨、楊家界、天子山、袁家界、袁家寨子等美景也先後出鏡,既給觀眾以“美”的體驗,又充分展現了當地文化與民俗特色,發揮了1+1>2的功效。
除了美不勝收的風景民俗,五位小廚深入大自然獲取天然食材,精心炮製的美食亦是一抹亮色。與以往美食綜藝中的家常菜相比,《麥咭小廚》中的美食光聽菜名就讓人垂涎三尺,泡椒魚凍、巖耳麒麟魚、魚肉沙拉、如意臘魚卷、浮雲松鼠魚……每道菜都是麥咭小廚歷盡艱辛克服困難所得,這也讓他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並收穫快樂與成長。
如意臘魚卷
浮雲松鼠魚
有美食美景,更有童心童趣。《麥咭小廚》以溫暖治癒為底色,輔以“趣味性”+“知識性”為調料——親情與陪伴是《麥咭小廚》的本質,家長與孩子一起親手採集、烹飪美食,完成一場場具有深遠意義的廚藝比拼,在一草一木和一蔬一菜中品味生活的真諦、成長的酸甜苦辣。
節目所傳遞的親子互動與“德育”過程也有借鑑意義:通過父母與孩子的點滴日常折射親子教育,例如,第一期,劉雨桐爸爸反思自己“太過於呵護孩子”,第二期,陽哥與媽媽爆發“泥地趕鴨熊孩子發難家長崩潰”,黃嘉千引導“對待孩子要耐心”。這段在抖音短視訊上引發熱議,獲贊30萬+,讓百萬家庭產生強烈共鳴。這些細節,也讓父母在反思,孩子在成長,關照現實。
“趣味性”是美食綜藝挖掘的價值屬性,許多節目都孜孜不倦地追求新奇有趣。《麥咭小廚》又是如何為觀眾提供美食之外的樂趣?第一期中,丹尼爾與夏鳴陽兩組家庭為了“紫糯泡菜飯堡”和“柑香排骨飯”,上演合力抓豬大賽,萌娃們使出吃奶的勁兒與豬“賽跑”,場面生動有趣,笑點不斷。
而石毛一家為了做“黃金芋泥餈粑”來到袁家寨子,飛行廚神魏巡助陣石毛上演“街舞秀”。親子家庭間既有緊張勞作的生活圖景,也不失快樂與童趣。
趣味之外,《麥咭小廚》還蘊藏著無數“知識點”,第二期,飛行食客八哥帶領丹尼爾、石毛野外尋味竟遇上“王錦蛇”。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石毛三番五次探險“蛇皮”,八哥則以身作則示範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第三期,含含家庭為做“泡椒魚凍”來到茅溪水庫釣青魚,小分隊在捕魚的過程中更向萌娃科普 “趕魚”、“粘網”等漁家專業術語,在尋找食材之餘也拓寬了萌娃和電視機前青少年觀眾的視野,極具“知識性”。
這檔節目在挖掘美食承載的情感的同時,更傳遞了積極的正能量。就拿最新一期中,白舉綱真身教學“採巖耳”來說,“巖耳”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採摘難度十分大。白舉綱雖內心害怕和緊張,但他依然選擇“飛簷走壁”,“麵包總會有的,巖耳也總會來的”——為了鼓勵丹尼爾勇敢面對困境而努力去挑戰和嘗試,以正能量示範“真正男子漢”。
深耕垂直細分領域,
金鷹卡通的敏銳洞察與市場佈局
《麥咭小廚》第一期開門紅,獲得了同時段省級衛視排名第一的好成績,隨著節目不斷髮酵,收視率與點選量不斷升溫。獨樹一幟的題材、自然流暢的星素互動、雋永如畫的鏡頭、意味深遠的主旨……共同助力《麥咭小廚》脫穎而出,成為國內原創親子美食廚藝競技的有益嘗試,金鷹卡通“吃螃蟹”引發廣泛關注。
事實上,這並不是金鷹卡通首次涉獵親子類綜藝。作為國內卡通頻道中覆蓋範圍最廣、收視人口最多的全國性親子平臺,金鷹卡通以親子為突破口定位“家庭”受眾,打造“親子中國”。由金鷹卡通“智造”的《中國新聲代》直面孩子“無歌可唱”的社會困境,倡導正能量音樂表達。自2014年到現在已播出5季,是兒童類歌唱真人秀中的“常青樹”。
同樣擁有“常青樹”基因的還有已播出5季的《瘋狂的麥咭》,該節目主打差異化路線,以益智答題、密室闖關、親子互動為特色。全國首檔青少年趣味運動競技綜藝《運動不一樣》已經播出3季,節目憑藉精準定位青少年強身健體,積極傳遞青春熱血的正能量和敢拼敢搏的競技精神,一經播出,便引發廣泛熱議,收視率、話題關注度一路走高。
此外,《人偶總動員》則是金鷹卡通衛視推出的中國首檔真人偶綜藝也已播出3季,節目通過可愛的動物萌寵形象、有趣的遊戲活動環節,“解壓”效果明顯。同樣已播4季的《愛上幼兒園》以“最熱育兒話題”為主題,探索隔代育兒理念的差異。
在節目同質化、扎推而起成常態的綜藝市場,金鷹卡通專注一隅。“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從《中國新聲代》《瘋狂的麥咭》《人偶總動員》《愛上幼兒園》《運動不一樣》再到如今的《麥咭小廚》,長壽基因既是金鷹卡通“智造”的最大特色,也為其節目品質背書。
深耕垂直細分領域的金鷹卡通,在親子類綜藝市場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百分百的行動力。背靠“芒果系”,打造了一條獨特而極具質感的內容生態鏈,為親子類綜藝提供了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借鑑。
金鷹卡通秉承初心,守護童心,為觀眾帶來了一系列正能量滿滿的親子類綜藝。如今《麥咭小廚》的熱播再次彰顯了金鷹卡通的操盤能力和市場洞察力。作為一檔寓教於樂的節目,它將如何培養萌娃們的實際操作、創造能力和觀察能力?接下來,五位萌娃還將迎來怎樣的挑戰?節目將如何探尋隱藏在食物背後的中華傳統美食文化傳承?所有的未知都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