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有德行的人 ,越懂得〝人有德,必有福〞之意。

《圍爐夜話》有言:
「守身必謹言,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意思是說,為人要謹言慎行,
凡是可能讓身心受到染污的事情,
都應敬而遠之。古人是很有修身,
及涵養德行意識的,
甚至在起心動念上,都做得格外警惕,
正如古語所言:
「片念邪見常輾轉,一生禍福此中因。」
境隨心轉,僅從一個人心中所起的善惡念頭,
就可判定其品行的高下。
一、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
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菜根譚》
釋義:能夠時常內省的人,
遇到任何事都可成為使自己警醒的良藥。
而經常抱怨的人,心念所想的
都像是傷害自己的戈矛。
世人都有義憤難平的時候,
這是無可厚非的,
而在對待此事的態度中,
往往顯露的是不同人的修養。
古語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在遇到不順心事時,
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問題,反躬己過,
這是極具智慧和德行的體現,
總是能切身的為別人著想,且時常內省警醒,
人生路上是很少有過失的。
俗語說:「欲量他人,先須自量」,
可以做到自知自量,做起事來
往往是如有天助,有功而無過。
二、能脫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
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小窗幽記》
釋義:能夠超脫世俗便是不平凡,
能夠不同流合污便是清高。
處理巧妙的事,應以樸拙的方法。
處在暴露之處時,要善於隱蔽。
處在動盪的環境,要如同在平靜之地一樣。
諸葛亮言: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如今社會,很多的人都是被物慾所累,
每天奔波在兩點一線的工作崗位,
當然是樂少苦多,相較於心靈的淡泊,
自然是後者最為人神往之。
其實若要達到超凡脫俗之境,並非是很艱難的,
只要能時時守住一顆清凈心,
不為外界所謂的財色名食睡等慾望染污,
必可在心中獲得一片清寧,
高潔志向亦是可以隨之實現。
古語云:「天道忌盈,業不求滿。」
凡事都要過猶而不及,在世俗的倫常中,
同樣的是忌盈而惡巧,古人告訴我們,
在涉世中要講究抱朴守拙,
不可過於的機巧張揚自己,
不然很容易被人猜忌在心,
指不定在何時,就會遭人使絆。
所以,君子行事總是戰戰兢兢、謹言慎行,
如此才能保全自身,且無大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