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命理

佛說:「心安,即是歸處;心安,即是領悟!」

曾看過錢鍾書的一句話:
「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
假使你覺得快活,並非全因為澡洗得乾淨,
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
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

心中無掛礙,人乃有所安。

塵世紛擾,
充滿著未知與不確定。

人如紙鳶,我們總想緊緊抓住手上那一根線,
但風起時,下一刻又不知身居何處,前路何方。

只有到了一定年齡,經過生活的洗禮,
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歸處。

人之所以心不安,
無非總有未得到,
總有捨不得,亦為得失心。

蘇東坡的好友王鞏,
曾因他的烏台詩案受牽連,
被貶於嶺南之地,他的歌妓寓娘也毅然隨行。

東坡感到很愧疚,
王鞏卻反過來安慰他,
聊養生之道,還說這是在修行。

幾年後,王鞏回來。蘇軾請他們喝酒,
談起嶺南風土人情時,寓娘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得失,不過是人生之常態。人有追求是好的,
但得失心太重,患得患失,心不快樂,何來安穩?

曾國藩曾言:
「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
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告訴自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種樹時,認認真真。
結果時,隨緣盡興。
放下得失,隨緣自在心安然。

圖片|文人空間©

常言道,知足者常樂。心安者,知足也。

楊絳在100歲後,曾寫過一段話: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
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
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
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
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
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人生沒有圓滿的幸福,但有知足的快樂。

安於當下,即使身居陋室,
也能如劉禹錫般,看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詩意。

即使窮困,也須如顏回在簞食瓢飲,找到自己的快樂。

古語有云:
「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心有知足,安於當下,方有歸處之感。

豐子愷有句話:不寵無驚過一生。

心難安,
只因生活中太多不確定,
常常給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有一年,蔣勳的父親在加拿大突然病危。

蔣勳匆匆趕去機場,
慌亂中從書架上拿起一本書,
正是父親送的《金剛經》卷子。

一恍三十年,他都沒有讀過這卷經。
在飛機上,坐立難安,他只好一遍遍地讀著,
「一次次讀到'不驚、不怖、不畏',試圖安心,'云何降伏其心',何其難。」

但讀到最後,
他發現了王玠的跋尾題記。

他為了替亡故父母發願,才刊刻了這一卷《金剛經》。
「因為自己的捨不得,懂了一切眾生的捨不得」。

蔣勳也帶著這一卷經,
在父親床前一字一字地讀誦,一直到他往生。

從此,
蔣勳每天清晨醒來,
必先讀一遍《金剛經》。

他說讀了心安,便一直讀下去。

面對這茫茫的人生,
擔憂、害怕、恐懼都是正常的。

但終日戰戰兢兢,終非愛己之道。

圖片|空谷尋芳©

也許是念經、抄經,
也可是讀書、習字、畫畫、歌唱,
終得找一些法子,尋一根線,讓自己能夠心安。

接受變化,是生活的常態。
面對生活,多一點平常心,懂得不恐無驚。

唯有心安,
才能在這浩大的世界裡,
讓渺小的自己找到歸處。

圖片|文人空間©
林清玄曾問過廣欽老和尚,我們如何能心安?

他說:「怎樣才能心安?就是要無心。」

不讓心太在意得失,
因為有得有失,有捨有得,都是生命來往的常態。

不讓心想得太多,
因為心中無掛礙,賽過小神仙。

不讓心擔得太重,
因為能解決的事自然不必擔心,
解決不了的事擔心也沒有用。

人若心安,即有歸處。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