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如何給員工配股,是什麼薪酬讓他們一個勁的干!

華為任正非提出: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所謂“力出一孔”
即業務聚焦,華為堅持聚焦主航道不動搖。
而“利出一孔”,實際上就是華為的利益分享機制。
華為的股權激勵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
接下來我們分享一下華為的股權激勵的操作技巧...
華為員工配股,一般每年3到4月份就開始溝通,
主管就把工程師把叫到辦公室裡面,
辦公桌上一大堆檔案袋,
裡面的文件寫著某某今年配股多少,
其中崗位配置是多少,業績是多少,
每股的價格是多少,以及認購多少股等等。
公司要求員工在一份文件上簽名,
但文件只有一份,簽完名後立即被公司收回。
而且,在這張紙上簽字是購買股權的一個必然程序,不簽就沒有股權。
華為是三四月份給配股,
員工簽了委託書後,
正常情況下銀行就會上門來給做貸款。
後來說是違反了銀監會規定,就不允許這樣做了。
不允許銀行貸款之後,
18級以上的員工就需要自己解決資源來源問題,
其實如果自己去找銀行,可以通過裝修貸什麼貸也可以貸得到錢。
只是公司不給做擔保了。
對於那些十五十六級的員工,
華為幫他們創造了一個方法。
華為有很多老員工,
他們已經達到配股上限,
沒有新的配股了。
這樣他們手上就會有富餘的現金,
華為把這些錢組成一個資金池,借給新員工,
然後收取6.8%的利息。
然後給到老員工的利息是6%,
而0.8%是手續費
這樣一來這老員工也很開心,
比存銀行還高,而且還可以隨時申請提款。
所以華為的老員工基本上發了錢都不拿走,
直接放在公司的賬戶。
至於華為自己賺不賺錢無所謂的,
反正我只要把你的錢吸上來,為我所用就好。
就像現在的共享經濟,不用自己買車,
直接租車就可以了
其實往深處想,你買車是擁有了所有權,
但其實為了使用權
所以當任正非能夠把這個認知打破,
他就願意分享,
然後就通過設計各種機制讓員工獲得更大收益,
而公司也能從中獲益
華為的員工配股是有基本條件的,
必須是連續工作期滿2年(從轉正之日起)
且職級14級及以上的在職員工,
而且配股日的前2個年度的年度績效在B及以上且不能有D,
並且這2個年度沒有受到公司的處罰。
只有滿足以上的3個條件,才有資格配股
華為員工的配股是怎麼計算的呢?
它是以級別和考核為主要依據,
設定單個員工的當年虛擬股配股數。
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個人配股數量=崗位基準股數x個人係數
其中崗位基準股數是根據員工的崗位級來定的,
而個人係數是根據員工的歷史貢獻、綜合績效、
未來貢獻潛力等因素來衡量
除了崗位股,還有業績股。
業績股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
業績配股=崗位基準股數x績效係數
同時華為還會根據崗位制定配股上限。
2008年起,華為公司實行飽和配股制,
即規定員工的配股上限,每個級別達到上限後,
就不再參與新的配股。
這一規定使得手中持股數量巨大的華為老員工們配股受到了限制,
但是有利於激勵華為公司新員工們。
華為員工在一個崗位工作了2-3年就會達到配股上限了。
所以,員工要拿到更多的錢,就要繼續努力,要升職
在新的職位上,又有一個新的上限。
這樣,大家心裡也有個預期,
知道3年後自己的發展路徑,
就像遊戲一樣,鼓勵員工不斷打怪升級。
股權激勵實施到位,
可以把員工變成老闆,
讓他從“為企業幹活”變成“為自己幹活”,
並且願意持續地努力下去
要達到這個目標,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人性過關,要有捨得的智慧;
二是理念過關,要有經營的思想;
三是方法過關,要有操作的技巧。
想要看一個人是否會成功,
就看他身邊聚攏了什麼樣的人才。
優秀的領導者往往能夠知人善用,
把人才的力量發揮到最大限度
領導在管理團隊時也可以藉助這一理念,
或者主動學習更多的管理技能來提升自己能力。
藉此,推荐一款個人成長課程:
合夥人、績效、薪酬、營銷、管理、SFK"等,
都是實用的工作方法和優秀經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