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政治

活在悲傷裡的人,並不是弱者,而是因為你們最有愛

在人生這條路上,
當你再也不想承擔任何事情,
感到無能為力,
心裡不斷地說「我累了,我真的累了」
這個時候你不要再自責,
也不要以為自己不夠愛別人,
事實可能是給別人的愛太多,
擔負了不必要的責任。

我的個性迷糊,因此經常會跟驚喜不期而遇,
像愛麗絲一樣意外地跌進樹洞裡,
展開一趟奇幻之旅。

昨天也是如此,
我原來以為是要去上藝術治療單元的第一堂課,
不料記錯日期,
上的是家族系統排列(Family Constellation)單元最後一堂課,
五個小時的體驗對我是一大震撼,
對人生有深刻的反省。

授課的是心理師吳浩平,一起頭他特別強調,
家族系統排列是一個心靈工作(soul work)。

一般而言,心理學主要有三個構面:
心理、生理與社會,但是就像醫師一樣,
對於有些人的症狀難以解釋,
於是發展出超越這三個構面的心靈層面。

愛的流動,應該由父母流向子女

什麼是家族系統排列?

簡單來說,家族是一個系統,
每一個人上有父母,
而每位父母則上有祖父母,
一階一階往上推,
展開無窮無盡的家族排列。

而健康的家族關係應該是──

1. 父母扮演給予角色,而子女是接受角色

愛的流動,應該由父母流向子女。
如果父母不成熟,擔任不了給予人,
由子女遞補,混亂與痛苦就會產生。

2. 每個人在排列中,依序有他的固定位置

如果家族當中,有人遭到排擠或去世而離開,
看似被遺忘,但是系統會讓有人自動遞補,
不自覺地複製缺席者的行為,甚至悲劇重演,
展現出一種「家族的忠誠」

吳老師說,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往上推溯至前面第八代,
一般來說,向上推至第五代已經是治療極限。

父親很愛他,為什麼要離開他?

練習時,我和一位中年男性是一組,
我代表他的一名親人,
事先他沒告訴我是哪位親人,
是喜歡或討厭。

過程中只有一個念頭,
想要離開他往前走,只要他靠近,
我就遠離,可是他亦步亦趨,
我沒處可走之後,縮在角落裡把頭埋進去。

從頭到尾,我都是背對著他,未曾面對他。

事後他告訴我,我代表的是他去世十多年的父親,
父子關係良好,他非常思念父親。

小時候不愛讀書,長大後工作不順,
讓父親掛心擔憂,而力爭上游之後,
現在他正處於人生高峰,
想跟父親分享這份榮耀。

我們兩人都不懂,
既然生前父親關愛兒子,
為什麼不轉向兒子,面對他,擁抱他?

吳老師解開這個疑惑,
他的解釋是父親辭世多年,
有自己的路要走,
而孩子一直思念他,
牽絆他,使得他邁不開腳步。

所以吳老師要夥伴向在天之靈的父親說:
「爸爸,我現在很好,
你不必再擔心我,你一路好走。」

語畢,夥伴感到輕鬆多了,有如卸下重擔,
表示從此他的努力奮鬥不必再為了榮耀父親,
也不必面對外在價值的評斷,
能夠全心全意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標。

像這樣上下兩代關係的糾葛,
我聽過類似的故事,理解不難,
可是下面這個三代例子,
遠遠超過我在理性世界可以想像的範圍,
不過倒是幫助我,
從兩代的家庭排列進一步跨越到多代的家族排列。

未曾見過奶奶,她卻和奶奶最親?

這名案主姑且稱為小芬,清秀可人,
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從未想要發展深一層的關係,
不斷地與這些追求者擦身而過,小芬絲毫不在意,
把全副心思放在父親身上,
希望委靡不振的父親快樂起來,
可是她並不敢接近父親,
因為父親會動手打人,
這也是母親在她小時候離去,
放下幼小姊弟三人的原因。

然而,小芬同情的是家暴的父親,
卻怨恨受害的母親,雖然長大以後,
每星期會跟母親見面吃飯聊天,
在內心深處始終未曾接納與原諒母親。

起初我以為小芬是頂替母親的角色,
照顧父親,後來提到奶奶,
她的名字裡有奶奶的姓,
是父親用以思念與紀念至愛的母親,
只見奶奶在她出世之前即已離開人間,
但是她在下意識裡跟奶奶最親,
也就是說她往上移了兩代,
補上奶奶缺席的空位,取代奶奶角色,
心疼父親,責怪背叛這個家庭的母親。

小芬一肩扛起重擔,
想讓這個家完整美好如初,
不容許自己去追求個人幸福,
對於周遭的追求者一概置之不理,
因為她不想像母親一樣背叛父親。

即使這樣的委曲求全,
仍然拉不起躭溺於悲痛裡不可自拔的父親,
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挫折失敗,
不能夠原諒自己,
跟著也掉進痛苦的深淵,再也出不來。

最後,吳老師讓小芬進行一個儀式,
對著躺在地上的奶奶告別,只見她跪在地上,
彎下腰來擁抱奶奶許久許久,
泣不成聲,而奶奶也告訴她,
她要走了,不留在人間,
希望小芬以後過得好好的。

父母的命運,不是子女的責任

問題是,小芬還是無法放下父親,
覺得他一個人很孤單、很可憐,
這時候吳老師跟小芬說,
你很想幫助你的父親,
但愛的流動應該是由父母流向子女,
所以父親幸福快樂與否不是她的責任,
要小芬跟父親說:
「親愛的爸爸,我尊重你的悲傷,也尊重你的命運。」

所有參與「演出」的學員,
都是臨時被老師點名叫起來的,
當他們代表某一名親人時,
本人不僅僅感應到了,
所反映出來的言語與行為簡直像事先有腳本且演練過似的,
更令人震撼的是這些反應和小芬家裡的情況完全吻合,
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結束時,老師跟小芬說,一切都過去了,
要學習原諒自己,
因為當你不饒過自己時,
也不會放過別人。

看著哭腫雙眼的小芬及母親,
那一刻我明白了──
活在悲傷裡的人,並不是弱者,而是因為他們最有愛。

可是愛的流動應該從父母流向子女,
父母是給予者,子女是接受者,
當父母沒有能力擔任給予者時,
最有愛的孩子會補位擔任給予者,
而這樣的負擔太沈重,也會產生混亂與痛苦。

你不是無法愛,而是愛太多

這一堂課,讓我知道每個人都要對家族系統排列有清楚的認知,
尊重過去家族發生的歷史,
也尊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命運,且讓我們深深一鞠躬,
有意識地過活,回到自己的位置。

在人生這條路上,當你再也不想承擔任何事情,
感到無能為力,心裡不斷地說「我累了,我真的累了」
這個時候你不要再自責,
也不要以為自己不夠愛別人,
事實可能是給別人的愛太多,
擔負了不必要的責任,以致心力交瘁、身心俱疲,
連自己都要被吞噬進黑暗的漩渦裡。

那麼,回到自己的位置,
卸下責任,做自己吧!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