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醫生無藏私「18個育兒寶典」,別再傻傻被商人騙奶粉錢了!

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碰到不科學的說法:
比如母嬰店的人建議寶寶吃補劑,多補鈣補DHA;
比如喝奶粉就要多喂水,容易便秘……
碰到這些謠言,
你是輕易相信了,還是勇敢懟回去?
下面是關於餵養路上的大實話,
儘量讓媽媽們少踩坑、多省錢。
1、1歲以後可以直接喝純牛奶
只要保證寶寶的一日三餐飲食均衡,
1歲以後可以喝純牛奶或鮮奶,
成長奶粉不是必需的,牛奶還更省錢。
2、補鈣和長高沒有必然聯繫
沒有任何研究顯示補鈣可以讓孩子長高,
並且夜間盜汗、出牙時間晚、
寶寶枕禿、夜驚等和缺鈣有關的描述,
其實都和缺鈣沒有關係。
3、DHA不是一定要補
如果孩子每週可以吃到 3 次以上的魚尤其是海魚,
就不需要補充魚油或DHA 。
如果購買魚油產品,
一定要經過重金屬檢驗。
4、孩子腹瀉了不用限制吃的太清淡
吃清淡食物並不會縮短病程,
還不如讓娃少量多餐地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
當然還是會有些基本的限制:不要吃太油太甜的食物。
5、寶寶沒長牙也能吃固態食物
就算寶寶沒長牙,牙齦也是可以咀嚼的。
並且咀嚼過程中會訓練寶寶的口腔肌肉,
對他未來的語言發展和牙齒排列都有好處。
6、1歲前別給寶寶喝果汁
果汁含糖量和熱量都很高,
容易引起蛀牙和肥胖,
喝多了還會影響喝奶量和吃輔食的量,
導致其它營養(蛋白質、纖維素、脂肪等)攝入不足。
1歲以後也要少喝。
7、蛋清不用等到1歲後再吃
推遲吃雞蛋並不能預防過敏,
反而可能增加過敏風險。
添加輔食後就可以吃蛋清,
但第一次吃要少量嘗試,
並觀察 3-5 天有無不良反應。
8、把孩子養胖風險多
孩子健健康康最好,
肥胖孩子,
面臨更多疾病危險,
如糖尿病、高血壓等,
性早熟也是個問題。
另外,
增加的脂肪數量是不會減少的,
小時候胖的孩子長大也會胖。
9、牛奶蛋白過敏的孩子也不能和羊奶
羊奶中的蛋白質成分和牛奶沒太大差別,
不能成為對牛奶蛋白過敏寶寶的替代品。
確診了對牛奶蛋白過敏,
建議喝水解蛋白奶粉甚至氨基酸配方奶粉。
10、早點吃肉很重要
寶寶 4 個月後很容易缺鐵,
儘早吃肉泥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
豬肉、肝臟和牛肉等富含血紅素鐵,
吸收率也比較高, 4-6 個月添加輔食後就能吃。
11、2歲前儘早吃遍更多種類的食物
如果沒有在6-24 個月嘗試足夠豐富的食材,
以後對新食物的接受度就沒有那麼高了。
那些三四歲甚至更大的孩子挑食,
很大原因是添加輔食後嘗試的食物太少,
或添加過晚。
12、吃什麼拉什麼很正常
寶寶的消化功能沒那麼完善,
一些不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更容易從大便中解出,
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吃什麼拉什麼的現象。
可以嘗試把輔食做的更細膩些,並注意鍛煉咀嚼能力。
13、紅棗、菠菜、紅糖、櫻桃、蛋黃都不能補鐵
不但本身含鐵量低,吸收率也特別低,
要補鐵,還得多!吃!肉!
來自肉類、肝臟、等動物性食物中的鐵為血紅素鐵,吸收率高。
14、牛初乳並不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牛初乳是給小牛提高免疫力的,
對人體來說未必有效。
15、輔食添加沒有先後順序
孩子 1 歲前,除了蜂蜜、牛奶、鹽不能吃以外,
其它都能吃,先吃菜再吃肉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
推遲吃某樣食物並不能減少過敏概率。
16、“兒童食品”並不靠普
大部分兒童牛奶、兒童餅乾、
兒童乳酪、兒童麵條都不靠譜,
不是高糖就是高鹽。
給娃買吃的,
學會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才是更靠譜的。
17、8個月以後別太依賴米粉
7、8個月開始就要加粗輔食性狀,
不能光吃米粉了!
長期依賴米粉不利於鍛煉咀嚼能力。
並且米粉的營養結構比較單一,
寶寶需要從魚肉蛋奶、蔬菜水果中攝入均衡的營養。
18、寶寶 6 個月內不用喝水
6 個月以內的寶寶,
胃容量很小。
過量喂水,會影響奶量攝入,
不利於寶寶生長發育。
日常餵養中,保證充足的奶量,
就能滿足孩子所需的水分。
說了那麼多,
總結一下其實就是這幾個字:
均衡飲食別瞎補,相信科學帶好娃。
祝各位媽媽和寶寶們在這個秋冬都健健康康的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