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不結婚,他獨居4層豪華別墅:一個人的時候,更要好好過

親愛的朋友,當你走向50歲,請學會富養自己!
也許你會說有錢,誰都知道富養自己,
其實富養自己跟錢多錢少沒關係,
真正的富養,並非是指物質上的奢侈,
而是指在物質能力範圍內善待自己,
同時也給自己富足的精神生活。
音樂人姚謙,是詞作者、製作人,
忙碌了半輩子,在50歲時,他做了個決定——退休。
音樂人姚謙,是詞作者、製作人,
忙碌了半輩子,在50歲時,
他做了個決定——退休。
他退出娛樂圈,搬離市中心明星聚集的豪宅區,
到臺北郊區找了個幽靜的山谷,
一個人住四層樓。
姚謙見證了港臺流行歌壇興起,
他80年代寫《魯冰花》歌詞就火了,
1994年,為王菲的《我願意》作詞,
還有李玟、王力宏、庾澄慶、林憶蓮、劉若英......
港臺1/3的明星他都合作過。
“中年之後,我要把時間的主權拿回來,
希望在老年不能自理生活之前,
可以有個完整的、舒服的家。”
自述| 姚謙編輯| yali
我是個靠音樂為生的人,今年57歲了。
7年前,50歲的時候,做了個決定——退休。
我把家裡上千張唱片都賣了,搬離臺北市中心的豪宅區,把家安在了臺北郊區的這個山谷。
這裡離臺北市區和桃園機場其實都不遠,整個佔地約400平米,四層樓,一個院子,一個人住。
除去收藏品,裝修花了9百多萬台幣。
1993年,姚謙(中)在音樂人鄭華娟的婚禮擔任儐相
劉若英、林憶蓮、袁泉、李玟音樂專輯,由姚謙製作
我祖籍是浙江,1961年出生在台灣南部。
從小喜歡美術、音樂和文學。
畢業後,90年代初,我進了一家小唱片公司工作,
從寫稿、打雜做起,算是踏入了音樂圈。
我寫歌詞,也是音樂製作人,是明星藝人背後的推手。
1994年,我到新力唱片(現索尼唱片)做高管,
負責整個華語音樂發展的事務。
4年後,又到了百代維京唱片。
最忙的那10多年,幾乎每個月都是北京、臺北兩地跑。工作佔據了我全部的時間。
50歲那年,我的一個好朋友突然去世了。
他是IT業的一位重要人士,剛從美國創業投資回來,
結果被鄰居發現躺在冰箱前,喝水喝了一半,人就過去了。
這件事給我很大衝擊。
我想中年之後,我得把時間的主權拿回來,
我要更多的自由,去閱讀、去旅行,住想住的地方。
在市中心明星聚集的豪宅區,那幾年是我住得最不舒服的幾年。
搬進這個房子3年了。我希望在不能自理的老年之前,給自己打造個獨立的、舒適的家。
以前在娛樂業,老是要面對媒體,或多或少就要約束自己。
在這個房子裡,我就解放天性,任性而為了。
我一直想住有院子的房子,現在終於實現了心願。
院子不大,約40平米,就像個小小的伊甸園,
我還種了一棵單瓣梔子花樹,
放了一件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作品。
一樓室內就是一個大公共空間,有客廳、餐廳、廚房。
空間都打通了,客廳、廚房和餐桌之間,沒有任何牆來分隔。
一個人自由地使用這些地方,不用繞來繞去。
一樓的客廳,四面都有窗,其中兩面是大的落地窗,
我通常會把窗子全都打開,通風很好。
家裡幾乎不用開空調的,有點溫度的風吹進來,比吹空調冷氣舒服多了。
外面望出去就是院子,在室內也能感受大自然。
廚房區域,只用了藝術家宋冬的一件藝術作品當作隔斷,
是他回收了很多老木頭做成的一件裝置作品。
家裡的牆上、各個角落,放了很多藝術作品,繪畫、雕塑、裝置作品,這些都是我的心頭愛。
我從1996年開始收藏藝術作品,做唱片賺的版稅,幾乎都拿來買藝術品了。
我在浴室、廁所裡,也會掛藝術品真跡,坐在馬桶上也能看。
牆壁上掛滿了這些年收藏的畫,有潘玉良、常玉、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今年初,我幫誠品畫廊策劃了一個常玉的作品展。
好多年前,我花了幾百萬元的版稅買的常玉作品,
現在漲到了幾千萬。但我捨不得賣,不想它離開我。
我就是一個老百姓,我能有多少錢就買多少錢的作品,
至於能賣多少錢,我不在乎,等將來我老了,也花不了這麼多錢。
除了藝術品,我還收藏了很多經典的傢俱,還有旅行中帶回來的各種老物件。
這個組合抽屜,是一個叫Tejo Remy的設計師做的,
他回收了20個舊抽屜,捆綁起來,有20個人不同的記憶。
現在,有一個抽屜專門放護照,有一個抽屜專門放眼鏡。
這幾年“斷捨離”的概念很流行,我是不認同的。
舊衣服、老傢俱都有很多回憶,我覺得舊東西不是說都扔掉,
而是要理性地處理,很多材料都是可以回收的。
我家的地板,其實是把回收的老木頭磨成粉末,再重新合成而製。
包括我的樓梯,木製的牆壁,就是舊倉庫裡面拆房子的舊木頭,
做了防蟲防水的處理,再一一拼在我的樓梯上。
樓梯是每天生活必須經過的地方,要放最需要的東西。
所以在樓梯兩側,我一邊掛滿了畫,一邊擺滿了書。
我還給樓梯扶手裝了一個機械椅子裝置,現在是為我媽媽準備的。
可以坐電動椅上下樓,坐著看書、看畫,想停在哪裡,就停在哪裡。
床邊梳妝台,葡萄牙建築師Alvaro Siza作品
二樓是兩間客房,我平時一個人住,
但偶爾有家人朋友過來,我也準備好了舒服的房間,
裡面精心搭配了我收藏的藝術品和傢俱。
一個房間是當代、明快的風格,另一個則是古典的。
三樓,是我的書房,也是我每天最常待的地方。
這裡有滿牆的畫,滿地的書。
有一面5米高的牆掛我的畫,另外一邊是落地窗。
一上到三樓,會以為只有一個大書房空間,其實還秘密藏了我的臥室、衣帽間、浴室。
三樓的每個空間都沒有門,但是經過巧妙的設計,整個空間很“迂迴”:
從衣帽間看不見我的床,浴室看不見我的書房,像是“捉迷藏”一樣。
我的臥室藏在衣帽間上面,一個小小的樓梯上去,就是一間小閣樓裡的一張床。
整棟房子400多平米,臥室卻只有十幾平米。因為我喜歡睡在小小的空間裡,更有安全感。
床尾的牆上掛滿了畫,天亮了一睜眼,看到我喜歡的那張畫還挺舒服,
就像你心愛的老婆睡在身邊一樣。
我一直是一個人住。我老了不在了,這些收藏、財產,坦白講我也用不到。
很多人到了晚年,更多的時間就是在回憶,
我不希望活在回憶裡。我擁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就要讓生活更豐富。
很多人會用友情、親情,或戀愛等各種方法,來對抗你的孤獨,
我發覺那些東西的感情成本太高了。
其實我也不怕孤獨的。孤獨其實是一件特別好的東西,
可以讓我有更充裕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
比如收藏,就能不斷去學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