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請慢慢來?多少家長深受其害

教育孩子,請慢慢來?多少家長深受其害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
不少家長一直在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
希望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也許,你至今還沒能找到最合適的那一種,
但別急,先來看看這些家長的“教育經”,
你或許會有新收穫。
龍應台,我國臺灣省著名的現代作家。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列》,
她將自己對親子間的感悟寫在字裡行間。
她究竟有怎樣獨到的教育觀點呢?
'
1
13年前,龍應台寫了一本叫《孩子,你慢慢來》的書。
書中卷首語廣為流傳: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
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
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
又松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
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
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
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
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台的原意是要家長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
傾聽孩子成長的聲音,不要用自己的節奏去揠苗助長。
文章瘋傳,概念瘋傳,
很多家長忘了提出這個概念的龍應台,
本身就是有能力給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而且也有能力承擔孩子萬一廢掉的後果。
很多家長不明所以,就一味迷信:
不作為、靜待花開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2
我覺得,靜待花開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心態。
在今天這麼焦慮的大環境下,
靜待花開是不把焦慮傳遞給孩子,
不讓孩子過早注重結果。
但只有態度好,要培養出一個好孩子,實在是不夠。
龍應台雖然心態上支持“孩子,你慢慢來”,
但如果你仔細看過她寫過的一系列親子書,
就會發現,在兩個兒子的教育、成長上,
她哪裡無為?明明是做了一個當爹當媽又當朋友的存在。
兒子安德列有天跟龍應台說:
“媽媽,你得接受我以後會是一個很平庸的,
不像你和爸爸一樣擁有博士學位,
做很平常的工作,掙的錢也不多,
不會受太多人尊重。”
龍應台通過寫信的方法,
跟他分享一個他們在德國遇見的畫家提摩的故事。
提摩從小喜歡畫畫,
但在講究競爭和排名的帝國教育體系,
畫畫並不是一件高大上的事兒。
於是,提摩一會兒做外語翻譯,
一會兒做鎖匠,一會兒做木工。
這麼不專心,畢業就找不到工作。
1年、2年、3年……
當年他失業時只有18歲,
今天他41歲了,仍然失業,
仍然只能和他母親住在一起,
沒有結婚生子。
末了,龍應台告訴兒子: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
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教育孩子,該給溫柔給溫柔,
該講現實講現實,陽光雨露都避諱。
盡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靜待孩子自己吸收、成長。
小編覺得,有為之後無為,這才是問心無愧的靜待花開。
3
況且,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壓力有多大?
靜待花開,萬一孩子就是自己綻放不了怎麼辦?
又有多少家長能承擔一個廢掉的孩子,
到處給他找關係上大學,給他安排工作,
護他一輩子周全?
你靜待花開時,別人家的孩子非但做好本職作業,
還悄悄上了輔導班。
資料統計顯示,截止到2016年,
課外輔導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
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
輔導機構教師約700萬至850萬人。
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占在校生的36.7%,
北上廣深的更誇張,高達70%。
就像有個笑話說的,
兩家家長帶著小孩偶遇,
都笑著說:“帶孩子出去玩。”
轉頭在補習班又重逢。你還以為真的玩?
在學校減負,回家再減負,孩子就真的玩完了。
成熟的家長都知道,
誰能輕易品嘗到學習的甜頭?
哪個孩子能隨隨便便就成長?
但只要中考高考還在,不拼就完了。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該是紀律。
在孩子還自製力很差時,
幫他鞏固紀律性,
他往後做事有紀律,
學習有紀律,自然會成功。
興趣從來就不可以作為孩子逃避責任的藉口。
靜待花開也不是家長放任不管的理由。
4
父母管不管,孩子真的大不一樣。
我在美國上大學,我老公比我更早,
初中畢業就去了美國。
所以身邊有朋友想送孩子出國讀書,
都來問我們意見。
其中有兩個朋友孩子出國留學的經歷,
最讓我印象深刻。
這兩位朋友的孩子分別叫燦明和銳傑,
出國前兩個孩子的成績都差不多,
在北京的初中生裡就算中偏上。
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學,都需要卯足勁。
燦明去英國前,他爸媽先瞭解了那邊的情況,
知道那邊私立學校要比公立學校更靠譜,
提前給他規劃了進私立學校的學習方案。
以燦明那個水準,
自己考進當地前TOP5的私立高中,
真的很危險。
但他爸媽提早給他報了預科班,
英語也報了雅思。
臨走前,還帶著燦明來我們家,
問了米粒爸和我一堆筆試、面試的問題。
我倆很實在地告訴他們:
“我們那都是好多年以前的事兒了,變天了吧?”
燦明他爸笑著說:
“沒事沒事,都是實戰經驗。”轉身對燦明說:“多學著點。”
而銳傑去美國,直接就進了公立學校。
他才14歲,
關心美式足球和中國足球有什麼不同都來不及,
被放飛到國外哪裡會關心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哪個更學有所成。
他只知道,作業隨便做,
美國老師都會寫滿各種表揚,比他以前的老師nice多了。
他只知道,上課也不用怎麼動腦,
老師也不會點名回答問題,每次下午三點就下課。
他只知道,班裡的同學下了課就去
打遊戲、談戀愛、逛街、看電影,大家日子好輕鬆。
他爸媽也不管,看著美國老師的鼓勵表揚,
對兒子完全信任、完全放手。
等到三年過去,銳傑考不上好的高中,
他爸媽才開始如夢如醒,開始關心他的學習。
銳傑媽媽加了一些家長群,這才知道,
美國很多公立學校的老師並不太認真教,
大部分只是糊弄事兒。
歐美公立中學系統只是滿足基本需要,
是給工人、農民、移民、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上的,
這裡黑人白人同學的家長普遍不太重視教育,
孩子從小整天就是看電視,傻玩兒(真是“快樂”了),
很多孩子上高中了,
家裡都沒有一個寫字臺、檯燈,更沒有什麼書。
銳傑在這樣“快樂教育”的環境中讀完初中,
已經落後太多。更尷尬的是,美國好高中,
他沒考上。回國也接不上功課。
當初把他送出國,
就是希望他能不吃高考的苦又有一個更好的前途,
但目前看來,
美國好的私立高中比北京的重點高中還難考。
“你說怎麼辦?”銳傑爸爸這麼問我時,
剛巧燦明媽媽給我發來好消息:
燦明考上了阿詩維爾學院(英國排名第二的私立高中)。
小編總是相信,
學習的苦和生活的苦,
孩子必須吃一種。
睫毛上的汗水和睫毛下的淚水,
孩子必須選一種。
孩子沒有長遠規劃很正常,
這時候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往往決定了孩子未來能走多遠。
5
最近刷《嚮往的生活》,
沒有被黃磊圈粉,沒有被何炅迷住,
也不羡慕Angelababy,
但米粒媽真心對呂思清和劉憲華路轉粉。
沒錯!就因為他們倆小提琴合奏《梁祝》。
劉憲華說:“我小時候是被父母逼著學的。”
他還說: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
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
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Angelababy問他:“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劉憲華說:“非常非常感謝。”
Angelababy說:“真的還挺感謝他們的,
因為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在你身上。”
劉憲華幾歲開始練習小提琴?五歲。
呂思清呢?四歲半。
那麼小的孩子,沒有父母的督促,
堅持得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在場的王迅也是四歲半開始小提琴的,
但他那時候沒堅持,媽媽也沒有逼他,慢慢就放棄了。
王迅看著劉憲華和呂思清小提琴拉得那麼好,
很遺憾地說:“我最對不起我媽,
我第一把小提琴是41塊錢,廣州的金雀,
我媽那時候工資一個月18元,
兩個月工資加上加班,才買了一把小提琴。
剛開始,我也特喜歡。
我就是後來不知道咋回事,
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就很奇怪。但我後來特別後悔,
就我當時堅持一下吧,
我可能還可以吧,就起碼現在還可以是個特長。”
可惜,時光不會倒流。
就像節目的獨白:
“天賦也有保鮮期,努力才能留住它的神奇。”
龍應台說:
“為人父母有效期只有十年。”
孩子人生的前十年,
是天賦開發的黃金期,
也是心智模糊期,
這時候父母多逼一把,
他長大後會多感激你。
6
孩子5歲時覺得鋼琴難,
你同意放棄,等到他18歲時,
你看別的孩子鋼琴獲獎,再羡慕也沒用。
孩子15歲時成績不好,
不願意補習,你沒意見,
等到他18歲時,考不上好大學,
你再罵他也沒用。
育兒這件事,前期越折騰,
後期越省心。完全不作為,
就靜待花開,是不可能的。
孩子之于父母,需要喚醒。
你希望孩子學會游泳,要主動帶他到泳池旁。
你希望孩子學會滑雪,要陪他到雪地裡溜溜。
你希望孩子學會英語,要給他從小做英文啟蒙。
你希望孩子多才多藝,要帶他看畫展聽音樂會。
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的: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在他綻放之前,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喚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