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顏悅色,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性情冷淡的人,他享受的福分涼薄;
和氣熱心的人,他的福分厚實,福澤久遠。
我們以不同的態度面對不同的人,
對陌生人有禮貌、
對同事有尊重、對朋友有關心,
面對家人時卻暴露本性,不留餘地,
與我們越是親近的人,
反而越是受到我們帶來的傷害。
一個人最大的修養,是和顏悅色。
從前,有一個脾氣不好的男孩。
他的爸爸給了他一些釘子,
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時候,
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
第一天,男孩釘了37根釘子。
後面的幾天,
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
每天釘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
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易的多。
終於有一天,
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
他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
“從今以後,
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
就可以在這天拔掉一根釘子。”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
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帶他來到籬笆邊上,
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
可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子洞,
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
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
說了些難聽的話,
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
像這個釘子洞一樣。”
插一把刀子在一個人的身體裡,
再拔出來,傷口就難以癒合了。
無論你怎麼道歉,傷口總是在那兒。
要知道, 身體上的傷口
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
有些傷害一旦造成,
便永遠無法掩蓋和彌補。
你對生活善良的溫柔以待,
生活才會對你和顏悅色。
德國哲學家歌德有句名言: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很多人平日裡看起來
如紳士般彬彬有禮,
如淑女般溫婉儒雅,
但吵起架來
卻像脫了外套的野獸一樣,
滿口汙言惡語。
正所謂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公車剛到站,一名穿著講究的女士,
和一位身上帶泥的工人大叔一起上車。
女士為了占位置,
車剛停穩就匆匆往裡搶,
撞到了大叔還不打緊,
可她一點歉意都沒有,
還不友善的翻著白眼諷刺著:
“農民工還坐車,衣服這麼髒,能不能注意點。”
大叔特別不好意思,訕訕的低下頭,
也沒在一旁的空位坐下,
直接站在車門旁,也沒有作聲。
對於無理取鬧的人,
閉嘴不回應,便是最好的回應。
而在另一個城市,
由於突降大雨,導致交通堵塞。
一名交警仍冒雨執勤,
一位女司機主動下車,
將一把絳紅色大傘撐到交警頭上,為其擋雨。
事後瞭解, 這名女司機與交警並不相識,
女司機卻足足為這個陌生交警撐了五分鐘的雨傘,
直到交通恢復暢通,才留下雨傘,低調開車離開。
層次高的人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
他更懂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有更沉穩的內心,喜怒不形於色,
他們更懂得控制情緒中的人格和修養的意義。
層次越低的人,
往往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他們的心胸和眼界太狹窄,
素養和自控力也不夠。
他們只能通過壞情緒的發洩,
借此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能夠控制情緒的人,才能控制人生。
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
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的人更強大。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正如胡適曾在《我的母親》裡提到:
“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
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其實, 和顏悅色,
是一個有有教養的表現。
真正有教養的人,
是把好的情緒和態度留給別人。
待人和顏悅色,
不僅是一種美德,
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