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女童因「成績不好」選擇結束生命!不是因怕被「責罵」,而是父母沒教會孩子「輸得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女成鳳」、「望子成龍」,
從小都盡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他們可以「贏」,
然而卻忽略了一個特點。
所有有成就的人士,最重要的是「輸得起」,
「輸得起」比「不能輸」還來得重要,
不僅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也是給孩子許多勇氣面對挑戰。
父母最大的「贏」,
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輸」!
告訴你的孩子:「輸得起」比贏更重要。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痛心的新聞:
江蘇10歲女童因成績差,家中服藥輕生,
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別視頻和374字的遺書。
女童在遺書中說:
「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
我可能不在世了,因為我學習不好,
我離開不是因為爸媽,也不是因為老師,是因為我自己……」
「我走了你們也不用天天打我罵我了,
雖然爸爸媽媽打我罵我,但我知道都是為了我好。」
成績不好就自殺,
這是孩子「輸不起」的表現。
孩子出事之後,
父母的第一反應都和那位媽媽一樣,
幡然醒悟:在生命面前,成績微不足道。
如果讓父母在「孩子不想活了」和「成績不好」中二選一,
相信所有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因為活著,就有希望,就是幸福。
與其痛心疾首,
不如教會孩子該怎麼輸!
輸得起,你就贏了。
孩子的輸不起
緣於家長輸不起
白岩松曾說:
「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
但很多家長只求孩子贏,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
天價學區房、昂貴補習班、放棄工作陪讀等……
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資本,
和孩子「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孩子輸不起,家長更輸不起。
劉震雲在他的書中寫道:
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就便是輸家。
贏未必可喜,輸未必可悲,勝負並不重要,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才最重要。
輸了成績
不代表輸了人生
曾看過一位15歲少年自殺前留下的血書:
「老爸老媽,
我離開是因為我成績差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
我也不想再給你們增加負擔了。
我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上,只能放棄了,
如果我還聽得進課的話,我會努力學習,
考上大學的,可是我不行,
我不願意做啃老的人,
也不願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
所以我選擇離開。」
少年的世界裡只有成績,
成績不好,就是沒出息的表現;
成績不好,就沒有活著的必要。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叫做「十一名現象」,
意思是成人後有成就的人,並不是班上的前十名,而是第十一名到二十名。
科學家霍金,
上學的時候,成績就從未進過前10名。
作業不整潔,學習能力差,又不會閱讀,
一度是讓老師無奈和同學嘲笑的對象,
有同學甚至還當著他的面打賭, 說他這一輩子定會一事無成。
霍金對於他們的諷刺和打擊不予理會,專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上。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霍金從毫不出眾的差生搖身一變為物理界的宗師級人物。
輸了成績,並不代表輸了人生。
不怕輸的孩子,才有機會贏。
小時候輸不起
長大後贏不了
有父母把孩子的「輸不起」,
看作是一種爭強好勝。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
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
適度的爭強好勝能激勵孩子追求卓越,
但過度的爭強好勝有害無益。
一.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兒子潘匡仁跳樓事件
25歲的潘匡仁從小就出類拔萃,
中學就讀香港名校,去過海外留學,畢業回到香港工作。
多才多藝,會彈琴,酷愛運動,
尤其跑步和單車,生前在一次單車比賽中,
因受傷沒獲得好名次,患了抑鬱症,最終選擇跳樓結束生命。
出生優越,教育優良,本該綻放青春的年齡,
僅僅因為輸了比賽鬱鬱寡歡、放棄生命,讓人唏噓不已。
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
看過一例「合肥少女毀容」事件。
高中生周岩愛慕同校女孩陶汝坤,
求愛不成,乘其不備,
向女孩的頭上澆油並點燃,導致女孩毀容。
男女交往本應是你情我願的事,
周岩卻因追求不得而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極端行為,
這難道不是「輸不起」導致的惡果嗎?
看過一句話: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
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從小輸不起的孩子,
長大後無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而變得苦不堪言,
教會孩子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
為人父母最大的贏
是教會孩子面對輸
吳鎮宇在《爸爸去哪兒》裡的一句話感動無數觀眾,
他說
「由於自己已經50多歲,
孩子還小,一直怕有一天離孩子而去還沒有教好孩子」。
父母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
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
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輸:
1.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有的孩子輸的時候大哭大鬧,
父母遷就孩子,刻意讓孩子贏。
而不知讓孩子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
「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
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2. 培養孩子的豁達胸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達的心胸是「輸得起」的關鍵。
別再對你的孩子說:
「期末考試考不到多少,看我怎麼收拾你!」
「你真窩囊 ,就知道哭,他搶你的,你不會和他搶啊!」
「上次還考了98分,這次怎麼變成88分了……」
這樣怎麼引導孩子「輸得起」呢?
3.在孩子面前學會輸
常說「沒關係」:
「菜燒糊了,沒關係,媽媽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
「打羽毛球輸了,沒關係,爸爸注重的是過程,還得到了鍛煉……」
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經歷、解決辦法等,
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不站起來才可怕。
4. 不用模糊語言誇讚孩子。
很多家長總是把「孩子,你真棒」、
「你真是聰明的孩子」掛在嘴邊,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
一旦孩子犯錯被家長批評,
「剛說我真棒,這會又說我真笨...」
父母誇孩子的時候要使用清晰的語言,評價具體的行為。
讓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對他的某一行為不滿意,而不是對人。
吳京說過一句話:「我從不害怕從頭開始。」
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是上天給的禮物,
父母有絕對的責任讓他們成為心靈堅強的人,
不害怕生活的每一個挑戰,作為孩子一輩子的倚靠,
父母的責任何其重大,要讓孩子學會「輸得起」,勇於接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