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4000元蔬菜南下給兒,媳婦嗆「全身細菌很噁爛」!不要臉兒子甚至對她「這樣做」,網:親情綁架!

「我心已經死了。」一名66歲母親常聽到兒子與媳婦說沒錢生活很窮,
讓她每個禮拜都買3000至4000元的菜,並從台北坐高鐵南下到台南,
沒想到一下車遭兒嫌棄「每星期從車站載妳回家要花很多油錢」,
她聽完難過卻忍著不說,到兒子家後竟又被媳婦嗆「妳細菌多很噁走開」,
她的心被傷到猶如死灰。
另一名媳婦在臉書「爆怨公社」分享婆婆故事說,
哥哥與大嫂在台南買房的頭期款,都是婆婆出的,
還常打電話回來說「日子過得苦,很需要錢」,要婆婆每個禮拜南下到台南給錢,
婆婆也66歲了,但想說兒子經濟壓力大,
便每個禮拜在台北買3000至4000的菜,再坐高鐵到台南送給兒子。
可是兒子竟不滿足,還希望老媽從高鐵下車後,
能依靠自己能力搭車來到他家,而不是讓他開車到火車站載;
他有天受不了,氣得直接向老母嗆「媽!你知道我每個禮拜從家裡到車站油錢要花多少嗎?」
想要老媽能自己送錢到他到家中。
老母受到的污辱不只一個,才一踏進兒子家中而已,立刻被媳婦怒吼「媽!你先去洗澡洗頭!!!」,她無奈解釋「我是洗好澡洗好頭才下來的耶」,
但根本沒用,又遭媳婦嘴賤嫌棄「你剛剛在外面走,有很多細菌」;
她千里迢迢來到台南,卻不受兒子媳婦歡迎,讓她的心很痛。
最扯的是,媽媽手裡的菜拿進屋後,被媳婦問「媽!你買這些菜要多少錢?」
天真的她以為媳婦要給錢,還立刻回覆「每次都是3、4000啊,我沒有要你們給我錢哦」,
卻聽到對方冷冷回說
「我知道啦!我只是要看我老公要多少薪水,才能吃到這些菜」,整個酸言酸語。
這名媳婦根本是嫁過來傷害婆婆的,
她還對著兒子說:
「阿嬤跟叔叔才是一家人,我跟爸爸還有你才是一家人,我們是不同家的人。」完全想要撇清關係;
更慘忍的是,老母還從孫子嘴裡聽到這一句話,無疑是加重打擊。
原PO氣得替婆婆打抱不平說,
婆婆每次下去台南一趟,都有拿錢給那對夫妻,
因為媳婦總是說「要幫小朋友存基金」,藉由孩子名義跟婆婆要錢,
「幾歲人了還在那邊跟白髮人拿錢?而且當初哥哥與大嫂一家三口住在婆婆與弟弟的家時,
怎麼一進門沒有洗頭,他們夫妻倆不只嘴巴,整個人都是細菌!」
大兒子與媳婦種種的嫌棄,讓每個禮拜南下的媽媽醒了,
這2年來傷心地不再與大兒子聯絡,
但愛孫的她,還是會跟孫子偷偷Line聯繫感情,
還得怕大媳婦抓到而生氣,與孫子聊天成了「防諜戰」。
不過,近2年沒聯絡的大兒子近期因為土地關係,
又跑來和媽媽哭訴「我最近很辛苦,幫我問問看財產的事」,臉皮厚到極致。
原PO氣炸說,又為了錢的事才和婆婆聯絡,婆婆已經對他們死心了,
「他們每次讓一個年長的媽媽遠道而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垃圾。」
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
親情不是用來“綁架”的,而是用來珍惜和保護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子女向父母要像討債,兄弟姐妹之間無償索取。
我們要切忌一件事
不要認為自己向親人無償的索取是理所應當
親人之所以給你幫助那是一種信任。
他幫你一方面是出於血脈相連,另一方面是希望你能夠早日自立,懂得生活和成長。
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的向親人索取,而不懂得自身要努力,
那麼我們就“綁架”了親情。
如果你不懂得這個度,最後你會變得一無所用,
結果只會是你和親人之間反目成仇。
子女對父母的親情綁架
朋友圈、空間、新聞等網站上有很多類似的報導。
即便已經成人,仍然在情感和經濟上依賴父母,
認為你既然生了我,就有義務幫我過更好的生活,
幫我支付購房首付,幫我按月還貸,幫我帶孩子甚至補貼奶粉、尿布、上幼兒園的費用……
只要是身心健全的人,就要有能力養活自己,
學會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懂得替父母分憂,
身上要有一份責任感,不能一味地依靠或者依賴父母。
他們有老的一天,也需要你來照顧、贍養,
如果不學會自立自強,獨立,那時的你能肩負起這份責任嗎?
如何應對親情綁架?
親情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期望。
卻少有人想到,即使是親情,也有它的底線。
再博大無私的父母愛、手足情,也不能滿足我們所有的要求。
以親情的名義無限度要求親人付出,是一種無理的勒索和綁架。
用親情來“綁架”親人的人,本質上是不想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
是欲壑難填卻懶惰自私,不願付出,因而以“親情”之名,
利用親人的情感和責任感,來控制、盤剝親人的利益滿足個人的私慾或需求。
不尊重親人的勞動,不考慮對方背負的壓力,
反而把慾望的滿足程度作為衡量親情厚薄的標準,
滿足不了就抱怨、指責,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親情的褻瀆!
親情作為世上最純真的情,從我們降生到我們離世都陪伴著我們。
親情不在於索取和得到,更多的是應該付出。
為什麼我們在失落和困難的時候,不離不棄的總是親情?
我們要學會珍惜親情,學會關心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親人。
親情不是用來“綁架”的,而是用來珍惜和保護的。
所以,既要理性應對親情綁架,也要拒絕綁架親情,
要學會付出,學會體諒,學會換位思考,
懂得把握分寸,控制好度,懂得感恩、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