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歲,孩子是“察言觀色”的高手——看孩子如何捕捉父母情緒

成年人在聊天,孩子們會怎麼理解?
爸爸媽媽肯定有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聊天的時候。
比如,在晚餐時,和家人聊聊當天做了什麼事兒;朋友聚會的時候,和閨蜜談論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情之類的。
年幼的孩子,幾乎一步不離地待在爸爸或媽媽身邊,我們大人也不可能只在孩子睡覺的時候,才和別人說話,所以,孩子有很多聽大人談話的機會。
有時候,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才1歲,自己還不會說話呢,就覺得孩子應該不知道大人在說什麼。
但事實恰恰相反,孩子的理解力,很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
因為,“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發展,往往存在巨大差異,“語言理解”的發展是早於“語言生成”的。在寶寶在還不會說話前,已經能聽得懂語言了。 我們來看看孩子的理解能力有多厲害:
4個月:聽得懂自己的名字 早在寶寶大約4個月的時候,就能認識自己的名字了。
只要爸爸媽媽在談話提到孩子的名字,即便是幾個月大的小寶寶,也會特別注意起來。
14個月:察言觀色的高手 到寶寶14個月左右,就更加厲害了,他們簡直是“察言觀色”的高手。他們會發現:當爸爸媽媽生氣時,聲音越來越大,動作更加激動,呼吸更加迅速;相比之下,當爸爸媽媽心情不錯的時候,傾向於溫柔地說話,並且行動和呼吸都更緩慢。
所以,即便孩子並沒聽懂父母每一句憤怒的語言、或者孩子並沒聽到父母吵架、甚至媽媽安慰寶寶說:媽媽沒生氣——孩子也能清晰明確地意識到:爸爸媽媽生氣了!
不論爸爸媽媽表面上說的語言信息是什麼,孩子都有機會得到潛在的信息。
2-3歲:分析父母行為,捕捉父母情緒狀態 到孩子孩子2至3歲的時候,孩子們開始學習和內化規範和限制,並且同時還研究如何擺脫規範和限制。
因此,孩子很喜歡分析父母的行為,還能完美地捕捉父母的情緒狀態。
於是,在2、3歲的時候,父母的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更加嚴重,尤其是語言和智力方面的發展。
孩子也可能會出現以下這些問題:
低自尊和不安全感;
更多的壓力和痛苦;
社交技巧問題,出現一些和其他孩子相處有關的困難;
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更大;
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更大;
那麼,當幼小的孩子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少聊天?少談論他?
並不是不能談,只是要注意一些方法。
爸爸媽媽在談話中提到孩子,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關注。事實上,孩子還挺享受這種關注的。
我們只需要注意一點:
自己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別當孩子不存在。
即便我們當時和朋友、家人所說的關於孩子的內容,都是在誇獎孩子,也不應該只顧著自己和朋友說,而當旁邊的小孩子的“透明”的。
最好,讓孩子參與我們大人之間的談話,會更有意義。
這將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語言和互動能力,而不是讓孩子只能做一個被動的觀察者。
即便是誇獎的話語都要注意讓孩子參與,那麼,如果說到關於孩子的“負面評價”,就更謹慎了。
如果孩子經常聽見自己的爸爸媽媽,當著自己的面,對別的阿姨、叔叔說:
“我家小孩子就是有點膽小”;
“我家孩子就是調皮”;
“我家孩子就是毛躁”……
即便孩子現在還小,真的不理解“膽小”、“調皮”、“毛躁”的意思,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孩子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先記住這些詞彙,以後再將這些含義拼湊在一起。
那麼,未來有一天,一旦孩子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她就很可能將“調皮”、“膽小”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當然,說話再謹慎的爸爸媽媽,也很可能有“沒注意”的時候。
偶爾在孩子的面前談論了關於孩子的“是非”,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嗎?
當然也不至於。
我們只要有意識地註意這件事兒就好了,偶爾犯了小錯,下次就注意改善,“失策”本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們只要經常想著:如果是我不希望別人在我面前說的話,那我就不要在孩子面前說。
最後,分享影片!一個人,不論他/她多小,都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