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身上不會出現所謂的「中年危機」?

朋友公司今天面試了一個40歲的求職者,崗位是他們公司的策劃總監,
朋友說,看到這個歲數還來像他們這樣一般的公司面試,
心裡突然有那麼一點點的心酸和惶恐。
他那麼客氣地坐在那裡,臉上掛著鎮定但卻略帶勉強的笑容,
不知道人到中年的他,在這條求職的路上,整個內心是否有太多的煎熬。
而他溫暖羽翼背後的家人,對他的殷切期望又會給他多大的壓力和負擔。
從工作履歷來看,
他在每個公司呆的時間並不長,長的也就3年,關鍵是換了好幾個行業,
沒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策劃案。
或許正是沒有對某個行業或者公司的深入了解,
讓他缺乏過硬的核心策劃能力,
從而陷入不斷換工作的怪圈,
一眨眼就到了40歲,卻還是在被別人不斷篩選的過程中。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被“中年危機”困擾著的人,多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
而取得成功,沒時間去考慮“中年危機”的則多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注定的,
自己失敗了,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的表現。
他們做事情,過多地關注自己能力高低,
不願意去挑戰自身能力之外的事情,
擔心自己出醜,不被別人認可,久而久之,思想就被禁錮了。
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
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培養習得的,
即使先天條件不足也沒關係,就算失敗了,也是另一種學習。
他們通常都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對新鮮事物湧現時會去積極地擁抱變化;
他們會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並從批評中學習和進步。
他們會很好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及時給自己肯定和鼓勵,激發潛能,讓自己做得更好。
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是不努力,只是他們給自己的努力設置了一個終點。
就比如有些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一直也都很努力,
但畢業後找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後,就此止步不前了。
多年後卻忽然發現自己已無一技之長,伴隨而來的是讓人恐慌的“中年危機”。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不斷成長的,
這個成長的前提條件就是不斷學習,
通過學習保持與世界的同步。
有句話說:世界正在懲罰那些不努力學習的人,
陷入中年危機算是一種非常直接又殘酷的懲罰吧。
但如果你是一個不斷進取,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你快速前進的步伐,早已將“中年危機”遠遠甩在你再看不到的遠方,
又何來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