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棒球,不是流氓就是黑手!陳金鋒:「我沒有選擇,也不懂什麼叫做『選擇』」!

如果把棒球從陳金鋒的生命中抽離,
第一個可能是,出現一個蠻力無窮的流氓。
第二個可能是,一個機車修理黑手。
如果,假設有第三種可能,才有可能看到一個會讀書的陳金鋒。
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測的。
身邊的人,如果都沒有好好讀書,大家想法又都差不多,
混在一起,就很可能變成流氓,或是,當個鄉下地方的黑手修車師傅。
當年若四處鬼混,可能認識的人就會不一樣,也可能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誤入歧途
陳金鋒生命前半段中,棒球幾乎占滿了生活的全部,
沒有成為流氓、黑手,卻有點像是社會文盲,生活的大部分都是棒球,
以及和棒球有關的人、事、物。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測的。
進入少棒隊前,課本對陳金鋒早就沒有吸引力。
正確的說法是,小學四年級之後,他就沒有再念書了,因為每天都在球場。
每天都泡在棒球場,至少五、 六小時,那時候還有夜訓,
從眼睛睜開,到再進入夢鄉,幾乎天天都在做相同的事。
也不知道這是誰的期待,不清楚是為了誰才這樣做。
更不清楚,這是真的愛打棒球嗎?
那不是一般的小學生所能體會的。少棒隊的學生球員,
只剩下「球員」的角色,「學生」的角色被強大的影子所掩蓋。
進了球隊之後,唸書對大家的意義,就是有個交代就好,
不幸遇到考試,「作弊啊。」見到考卷,要不是都不會寫,
當然就是簽個名交卷,再不然,有人就抄歌詞。
台灣,都希望棒球隊打冠軍,棒球在這個大框架下,
教練是執行者,他必須要拿出帶隊成績,必然全力付出。
舊時代的思想是,靠著讓小孩天天苦練,
苦練出強棒,出國比賽為國爭光,拿冠軍。
因為大人們的期待,加諸在小孩身上,
所以「台灣的少棒,有一段時間是很可憐的。」這些做法對不對,
但是「小孩子身上,帶著壓力」等於是家長們的期待,加上教練的期待,
剝奪了孩子的自由與快樂。
「你看到台灣(打棒球)的小朋友,他們臉上是很痛苦的,就是剝奪了他們的樂趣。」
只打棒球,不讀書,「這個賭注很大啊」,大到只能贏不能輸的地步。
因為家長把孩子所有學習的機會都押上去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失敗了,你連字都不會寫,你還能幹嘛?
在球場上,體會合作與競爭
「只打球,沒有讀書,你是什麼?應該是什麼都沒有」。
「可是,美國那些打棒球的小朋友,他們是很快樂地在學習。」
棒球是生活教育的一種,同時間還有其他的運動可以選擇。
生活教育也不是只有輸贏,而是體會在球場上如何和其他小朋友合作,
又如何靠團體合作,與另一支球隊競爭。
小朋友,就讓他去喜歡這個運動,用棒球帶動他運動的習慣,
棒球,只是他在所有運動中的一種選項,而不是唯一的選項。
為什麼一定要讓他們拿冠軍,為國爭光?
這就像是給他們扣了一頂大帽子,你覺得他們會快樂嗎?
小時候從少棒到青少棒、青棒,差不多九年的時間,
全是棒球,沒有課業,或是輕忽課業,
當年「我沒有選擇,也不懂什麼叫做『選擇』,就這樣一直打球,打到退休。」
不知不覺就戴上了這頂大帽子,這頂帽子幾乎戴了整個棒球生涯。
慢慢長大、成熟了,到了職業隊後回頭看,「奇怪,為什麼小朋友都要這樣過?」
拚了命地練球,所有時間都在練球,
「難道你練球,就不能讓他感覺快樂?難道你不能在練球過程中,讓他產生興趣?」
小朋友來,是學習打棒球,
而不是規定他來了棒球隊,指定他什麼時間去做什麼事。
就像小朋友通常愛看卡通,但你讓他一直看、一直看,
有一天他會膩,會問你「為什麼又要看卡通?」他從卡通中再也找不到樂趣。
棒球強大的影子掩蓋了一切
讀書的樂趣,曾經被棒球的強大影子遮蓋住,
現在長大了,棒球才不再成為生命及生活的全部。
現在的社會,不是在學校讀很多書就有用,或是不讀書就沒有用。
只要有心,任何時間想讀書,都可以開始,只要願意花時間。
台灣教育系統對於學生棒球員的培養,
是否可以讓他們在該完成基礎學業時,有充足時間及品質完成學業
,而不要等他們到了40歲,才去完成他想完成的,
或是重新去學習他們本該在小時候就應該學的東西?
教育制度的設計,
應該讓打棒球的小朋友和一般孩子一樣,至少完成基礎學業。
至於有沒有讀到書、你想不想學,那是因人而異。
你失去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錯過了,就來不及了。
自少棒時期,小學四年級起就沒有念到書了,
到了高中就更不可能對念書產生興趣,「對我們來說,就是來不及了。」
高中畢業後,有兩條路。
一是可以打社會業餘球隊,馬上有錢可以賺。
另一條路是可以保送上大學,不用考試。
既然如此,高中時期每天上午進教室上課,為什麼還要抄筆記?為什麼還要念書?
兩條路都不需要你有特別的知識基礎,那誰還要念書呢?
保送上大學,又是「到有棒球隊的大學就讀,
但他們從小就和我一樣沒有念書,還會想要拿起書本讀書嗎?我不知道。」
回到少棒球員的訓練。「才小學,你要他打得多好?」
好比是小學生,你都要他考一百分,
「可是我問你,到最後,那些一百分的用意在哪裡?」
為什麼要考一百分?是父母親期望的一百分?
還是他自己快樂學習後得到的一百分? 這兩種是不一樣的。
在國外,小孩子打棒球沒有「為國爭光」的壓力,
他們不會被壓縮在一個空間、僅在這個狹小空間成長,
他們的思考能力不會因為空間拘束而受限。
在美國,
可以學習很多運動,足球、棒球、籃球,他們都會學習。
他們不斷接觸、接觸、接觸,就會發現自己適合哪一種運動。
台灣就是單一選項,只有這個,沒有其他。
外界把小朋友當成職業選手般看待,這是培養他把棒球當職業。
「這樣好嗎? 我不知道」。
壓抑下的成長環境中,
小朋友從小被規定「你要幹嘛、幹嘛,或是,你要為我做這個、做那個」。
為了父母,考試一定要考一百分,為了教練,比賽一定要拿冠軍。
終於,台灣也有社區型態的棒球隊。
父母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如果父母親讓孩子來學習棒球,
很OK啊,如果是要來當國手,
「太早了吧」。「當國手幹嘛?」、「又不能幹嘛?」
打棒球,只是一個過程,
父母親讓孩子覺得有興趣,才是重點,
不然,就是被強迫的而已。
「父母親強迫小朋友們,變成父母親想要孩子變成的樣子」,
那不是孩子們自己想要做這件事(打棒球)。
你把一顆籃球放在水桶裡,籃球和水原本是可以服貼著,
但你若是一隻手把籃球壓到水面下,籃球就會到處跑;
你兩隻手一起加壓,或許籃球待在水裡的時間長一點,你手一放開,籃球反而彈得更高,
「那籃球,就像是小朋友,只是你一直壓著它,勉強鑽進水裡」。
▼陳金鋒中職紀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