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生活

公司降薪20%,但沒有一個人跳槽…關於離職,你準備好了嗎?

2018年進入倒計時,互聯網的寒冬說來就來了。

1
可怕的裁員現狀

從年中開始,108家P2P平台“爆雷”;
6月,特斯拉宣布重組的計劃,公司將辭退9%員工;

10月,美國最大的通訊運營商、市值2200億美金的Verizon,在跨5G時代來臨前夕,被迫裁員以節省資金,一夜之間遣散了4.4萬名員工;

11月,日本科技巨頭東芝深陷經營危機,宣布未來將裁員7000人;
與此同時,國內多家巨頭企業也頻頻傳出“減招”消息,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年關或許不會太好過。

我的朋友也不例外,一個供職於外企的老同學早在年初聽聞了公司的內部重組計劃,他一直還挺自信的,認為自己處於“安全地帶”。

誰知道一周前被HR告知,他的名字也在裁員名單內。如果在48小時內沒有肯定答复,就按勞動仲裁方式解決,不留任何商量餘地。

two people handshaking above table with laptop

他苦笑著說,用“措手不及”來形容毫不為過。畢竟就在今年,他才幫公司開拓了前景不錯的新項目,付出了相當大的精力和時間。

“我還在暗暗期待翻倍的年終獎,就被告知馬上要收拾東西走人。”

對比之下,中低層員工的姿態就沒這麼優雅了。大多數人都在抱怨日漸嚴苛的KPI考核制度,以及“翻臉無情”的大BOSS。

但我想說的是,裁員不是今年才發生的,也不是突然爆發的。它是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會發生,而且一直在發生的事情。

尤其在經濟下行、企業大幅虧損時,裁員可能是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止損”方式。
那些下不了手裁員的老闆,很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心軟,導致所有人“集體沉船”。

與其責怪老闆“冷酷”,不如問問自己跟沒跟上公司的腳步。

black framed eyeglasses

2
焦慮其實是好東西,焦慮才能化危機為先機

任正非曾在華為發展勢頭相當迅猛時,發表了一篇《華為的冬天》。
他在開頭就提到:我們太平的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華為的災難。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在文中,他還號召大家一定要廣泛展開關於危機的討論,華為的危機、部門的危機、科室的危機、流程的危機等等。

為什麼?
因為他深深知道,一個企業和員工的安全感,來源於老闆的危機感。
這或許就是華為擊敗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製造商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太喜歡“焦慮”這個詞,覺得它就像是會傳染的流感病毒,讓人不舒服。
相對於保持“危機感”的緊繃狀態,很多人更傾向於享受“成就感”帶來的滿足和刺激。

在爽劇《延禧攻略》爆紅網絡之後,於正作為這部劇的監製和編劇在接受《人物》採訪時有提到,很多人都在問他:於正,你是不是又翻身了。

結果他說:“沒有啊,我一直在低谷。”
乍一聽,可能覺得矯情。事實上,當別人在成名之後都住進大房子享受人生時,他選擇繼續窩在橫店一間小賓館裡,並且一住就是9年。

只要有一段時間不工作,他就會感到焦慮。不敢太享受,怕過得太安逸,就寫不好劇本了。因此選擇住個小房子,對自己差一點,過得苦一些,這樣在任何低谷裡都能再站起來。

從無名小卒走到金字塔尖,可以說是“焦慮”幫了大忙,它讓人既有了軟肋,也有了盔甲。

person holding cardboard box on table

3
且戰且退,是每個人都應該熟練的“職場兵法”

這些年我深刻地感覺到,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互聯網公司能在一秒鐘內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那些具有頂層危機意識的人來說,保持危機即是洞察先機。

比爾蓋茨常說,微軟距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
柳傳志也曾警告過,你一打盹,對手的機會就來了。

就連商業巨頭們都如此“悲觀”,普通人還有什麼理由盲目樂觀。
在這個越來越沒有安全感的職場環境裡,或許下一秒,就有人背上行李,無問西東。

這時候,傷感是最廉價的情緒。
相對於那些抱著“拿多少錢,做什麼事”理直氣壯混日子的職場人,我挺欣賞主動離開了《奇葩說》的範湉湉和姜思達,他們都是人氣很高的老奇葩。

上節目以來,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曝光率。可是當他們意識到這裡已經不再是適合自己成長的土壤時,都狠下決心“壯士斷腕”。

範湉湉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追求“我要當影后”的夢想,而姜思達在錄製新節目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好像離開你之後,依然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而我的創造會被除了你之外的其他人看到。”

我一直認為,作為普通員工也好,創業者也好,演員也好,辯手也好,站在任何舞台上的成年人,都應該有“上台”的勇氣,更要有“離場”的魄力。

與其如履薄冰地等著被人安排,不如儲備力量,早做打算。永遠都不要抱著僥倖,以為危機不會在自己身上降臨。

且戰且退,是每個人都應該熟練的“職場兵法”。
這裡的“退”並不是貶義詞,而是轉換賽道的一種方式。

張泉靈說,從頭來過並不是否定,而是暫且放下。保持危機感,汲取焦慮帶來的成長,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重新再來。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做軟件工程師的時候,不但喜歡編程,還喜歡跟產品經理學習設計理念,跟營銷經理學習商務談判。

他曾說,事情沒有邊界,時間也沒有邊界,最重要的就是向前跑。
你,準備好了嗎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