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起創業潮,卻只有1 %存活率?原因是...

是不是覺得當了老闆,呼吸的空氣就不一樣,有一種成功的感覺?
不,其實創業當老闆,跟你想的不一樣!
當老闆,首先,「學失敗」是一條必經之路。
在台灣,近幾年創業風氣的興盛,許多的新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最終黯然退場的也不在少數…
青年創業者最容易有的盲點:
1.沒有強項只想圓夢的創業
許多人夢想著開咖啡廳、早午餐、甜點店…
但往往在開店前就垮了,你沒想到的是租金、裝潢、機器硬體設備…
零零總總你都來不及算就已經債台高築了,在你沒能力承擔如此大的風險時,請三思。
2.沒有市場需求的創業
產品做好了、沒有足夠的使用者,最終因無法創造現金流默默下架,關鍵在於「使用習慣」的了解不足,技術都到那了卻沒有使用需求,所以說啊踏實的研究真的很重要。
創業可以是救失業的仙丹妙藥,也可以是讓混亂職場更混亂的信號。
創業最重要的除了技術和產品外,就是一起努力的人…
但你搞不定人,創業想成功?
許多團隊最終拆夥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真的太難搞!」
為錢在一起就會為錢分開,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當年紅極一時的女裝龍頭–東京著衣,原為夫妻兼創業夥伴的兩人,最終因為婚姻結束公司也跟著結束,畢竟工作和家庭沒有適時地做切割,角色扮演上就是容易擦槍走火。
家族企業都有可能撕破臉,何況是情侶、夫妻或朋友呢?
識人不清的創業,最終很有可能人財兩失…
挑創業題目更切忌跟風,別幻想「做得像那個會賺錢的東西就好」!
例如一個杯子:「人家只做一個把手就大賣,有人會以為我也只做一個把手就大賣,但裡面很多眉角是你不知道。有些人甚至覺得兩個把手更好賣…」
沒有專業的行銷能力,好產品也無用武之地。
年輕時創業的風險太高,因此,建議先在大公司待一段時間,把基礎打穩再出來創業。
謹記四大公式,讓你的失敗學更有價值!
偉大點子≠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營收模式
自己想做≠別人沒做
沒人沒做≠你就做成
創業的人最需具備的是強大心理素質,織田紀香:「無論什麼樣的背景、身分、領域的人都有可能失敗或成功,因為沒有任何一種身分會定義一個人,心裡素質如何。」
再者,不要害怕「試錯」而不敢嘗試,唯有如此才有成功的可能。
其實啊不要覺得失敗不好,失敗了就趕快為下一次做好準備,回職場吸收想要的東西,或是修正後再來一次!
記得呀!你可以失敗,但別倒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