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是個完美先生,我卻總想離開他

一段壞的感情是為了一個人放棄了整個世界,一段好的感情是透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
1
「先聲明,我既不是作,也不是顯擺。」
張雅先說了這句話,好像很怕我們誤會她。
她是有資格顯擺的,自由戀愛結婚十多年,有個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老公,從裡到外都透著「優秀」——名牌大學畢業,大公司中層,事業有成,家庭幸福。
更關鍵的是,這男人還很顧家——家中瑣事一肩挑,買菜、做家務、整理浴室。
若有應酬,時間地點人物先彙報的清清楚楚,從未超過12點回家。有時晚點,中間也會打電話。
凡事方便帶老婆的場合必帶老婆。
「雖然很多時候我不太願意去,但他就是很執拗的要帶我去」張雅說。
他是那種熱愛生活的人,每天堅持學外語,每天堅持跑步游泳。
兩人每年固定兩次外出旅遊,當然一切事務、證件和行程他全部都會安排好。
但是……張雅嘆了一口氣。
硬幣都有兩面,他包辦一切事情的另一面,是張雅不被允許做一切事情。
她不能開車,因為他知道她是路痴,可能走丟。
她不能出去跟同學聚會,因為別人不懂怎麼照顧她。
她甚至連垃圾都不能扔,有次扔垃圾把自己的包一塊扔了。
張雅說:我有自己的事業和穩定的工作,可是發現自己越來越退化。
我真的很盼望他出差,只要出差我就很開心,馬上約朋友小聚。
他對我很好,我卻總想離開他。
張雅嫁給了一個「完美先生」,卻沒有獲得完美的生活體驗。
2
她的不適感是因為,這段關係更像父女,而不像夫妻。
有心理學家將夫妻關係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孩子-孩子」型
這種類型里,夫妻雙方都很孩子氣,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的需求。
兩人都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因此總是爭吵不斷,為一些雞毛蒜皮大打出手。
第二種是「成人-成人」型
在這種類型里,夫妻雙方都比較成熟,能夠互敬互愛,彼此寬容,又能尊重對方獨立的空間,雙方都有一定的自由度。
這是最好的一種夫妻關係。
第三種關係:「成人-孩子」型
而這也是張雅與她的老公的關係模式。
這種類型中,往往有一方不斷索取,或者另一方不斷付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這是一種不平衡的關係,而不平衡往往意味著不公平,總有一個人的需求不被注意。
夫妻關係可以包含這三種類型,但應該以「成人-成人」型為主。老公,可以是孩子、兄長、父親,但他的核心,應該是丈夫。
張雅的丈夫更像一個父親,而不像一個丈夫。
張雅的不舒適是因為她需要的不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3
她的無力感是因為,這段關係里,付出與索取失衡。
海靈格說過:最好的關係,是「施」與「受」的平衡。只有一個人索取的關係,與只有一個人付出的關係,多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維拉德·哈利(Willard Harley)提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情感賬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言行互動來「存款」和「取款」。
如此一來,會在情感帳戶裡形成一筆巨額的「負債」,因此她會很有「負債感」。
不自覺的,張雅會開始拒絕丈夫繼續「存款」了。
4
她的窒息感是因為,這段關係裡,隱藏著丈夫的控制。
在這段關係裡,「完美先生」不斷付出,你很難分辨他究竟是更愛張雅,還是更加愛他的付出。
更有可能的是,他試圖通過付出實現他「完美的關係」。
聽完張雅的描述,總會有一個感覺:她就像一個芭比娃娃,而「完美先生」則在為她梳妝打扮,把一切安排妥當,絲毫不差。
當一切做好以後,他會發出讚歎,真好!深深沉迷於自己的作品。
如同欣賞自己的學業、事業以及其他一切,世界在他手裡變得完美無缺。
這就不難理解他的控制。
他不喜歡張雅去參加同學會,因為我們的關係如此完美,你怎麼還需要從其他地方獲得快樂呢?
只有我提供的一切,只有我營造的世界,才是最完美的,才是最適合你的不是嗎?
張雅即使意識裡說不出什麼,潛意識裡也能感覺到這份控制,所以總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
5
她顯然並不需要逃離這段關係,張雅可以嘗試下面兩個方法:
一方面增加「施」的部分
雖然對方包辦了很多,但畢竟無法包辦全部。你可以明確表達,「你也想為對方做點什麼」的需求。
可以從為對方做一頓愛心早餐開始,一步步增加自己做主的部分,有意識向他的感情銀行里存款。
一方面減少「受」的部分
對於一些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事情,張雅可以溫柔地拒絕,即便這樣會讓丈夫有一些不開心。
有意識打破關係模式,一段關係能夠穩定,總是雙方的「合謀」。
有時候對方將你當小孩,是因為你也在無意識迎合對方。一旦有一個人不配合了,這個模式就將被打破。
因此,當你有能力展示出不一樣的自己,並漸漸奪回關係的一半主導權時,對方也會因你而發生變化。
有人說,一段壞的感情是為了一個人放棄了整個世界,一段好的感情是透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
願我們都能透過彼此,走向一個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