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有些話,只該說給懂的人聽!

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對自己的一種無益的損耗。
大部分的爭吵,不是在溝通討論,而是在尋找認同。確實,當你在試圖溝通時,其實對方只是想在你身上證明自己。
關於如何規避這種無意義的爭辯,建議是:遠離那些不在一個圈層的人,有些話,只需說給懂的人聽。
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請記住: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較勁。
有兩個人大吵一天,一人說3×8=24,一人說3×8=21,爭執不下告到縣衙。縣官聽罷說:「把三八二十四的拖出去打二十板!」
大家驚訝,二十四的不滿:「明明是他蠢,如何打我?」
縣官答:「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上一天,還說你不蠢?不打你打誰?」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和聽不懂人話的人較勁,因為最後受傷的可能是你!
朋友假期回家,家裡有個親戚問他,一個月能賺多少?
小毅如實相告,誰知道親戚聽過以後,居然語帶嘲諷地說,你好歹是個名牌大學的學生,怎麼還不如村口李家的兒子呢,人家也只是區區的中專學歷,可是這些年混得相當不錯,據說最近就要回村子蓋房子了。
他還一個勁地搖頭感慨,讀那麼多書還真沒什麼用啊。
小毅跟我說,年初的時候自己一直很喜歡的一個自媒體大號招人了,他滿懷熱情地投了簡歷,最後也成功地被錄用了。
雖然這份工作的起步薪水並不高,也經常需要加班,可是每天能夠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事一起共事,他感覺自己過得還是挺充實愉快的。
可是聽了親戚的一番話,小毅真的急於想為自己辯解一番,最後想了想,還是作罷。
小毅的親戚以「賺錢多少」來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而小毅更加看重的是工作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價值和前途。
兩人認知水準的差異,決定了彼此很難聊到一塊去。
在那些根本不在同一頻道的人面前,凡事都想爭個明白,其實不過是在自尋煩惱罷了
不是所有人都處於同一層次,當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時,先不要急著去爭個輸贏。
你要清楚,並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我們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品性和素質,但慶倖的是,我們有選擇遠離他們的權利,不與他們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這就是對於自己最大的保護。
對於層次不同的人,我們不必刻意相融,也不必試圖去改變對方,只需待在各自的圈層內,結交一些氣味相投、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
我記得一個朋友跟我說過他曾經任職過的一家民營企業,公司裡的大多數員工都屬於關係戶,很多人甚至連初中文憑都沒有,素質可謂是參差不齊。
我這朋友每天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同事們打關係、推諉責任。
久而久之,他似乎被同化成了那一類人,練就了一副詭辯的本領,但業務水準和薪酬卻絲毫沒有長進。
他感覺自己在這種氛圍下工作起來非常壓抑,後來終於忍不住向老闆提出請辭,逃離了那家公司。
20世紀初的美國財政部長威廉·麥克阿杜有著多年的從政經驗,他曾經說過:「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觀點去碾壓對方,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糾正他人。
可是不同層次的人,導致他們對於同一件事情註定會有不同的認知方式。
對方並不會因為你說了什麼,而最終變成你希望他們成為的那類人。
所以當彼此遇上問題時,更多的時候也只是各說各話,矛盾和意見不合的情況總是難以避免。
對於層次不同的人,我們不必刻意相融,也不必試圖去改變對方,只需待在各自的圈層內,結交一些氣味相投、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這樣的人生,完全足矣。
畢竟有些話,只該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
人生在世,總會有這種人,千萬別與「垃圾」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