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層次越高的人,越忠實自己的靈魂, 懂得與自我對話!

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
美國哲學家梭羅,曾經遠離塵囂、隻身一人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
兩年時間,梭羅自耕自食、自始至終都獨自一人。
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
梭羅回答:「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
人們常常誤解「獨處」與「孤獨」的界限, 因此將獨處與孤立無援、 寂寞無助的狀態混為一談。
與自己相處是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擁有獨處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一個人想要找到好的生活狀態,並不依賴於他人的成全。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很喜歡獨處, 他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好,寫文章也罷。
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他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
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他可以想出許多來。
他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晚上十點之前就寢,過著簡素又規律的生活。
這種生活看似孤獨,他卻樂在其中,並高效率地寫完了無數名作。
《安頓一個人的時光》中有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
有時候低質量的社交, 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利用獨處的時間為自己增值,才能把生活的點滴過成詩。
真正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 有時候就是獨處的時光。獨處,是敢在愛裡孤獨。
婚後的劉若英寫了一本書,叫《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她寫到自己的婚姻:有時候拍戲時,我們經常半個月不見面,沒必要天天黏在一起。夫妻倆一起出門,去不同的電影院,看不同的電影。兩人一起回家,進家門後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因為有各自的臥室和書房。
她說「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
獨處是將自己無限放大,相處則是儘可能地縮小,去適應別人空出來的位置。
而戀人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很多女生習慣將自己的安全感都寄託在另一半身上,在愛裡患得患失、失去自我。
就像《千與千尋》中所說:「人生就像一班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敢於在愛裡孤獨,是一種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心態,不在愛中迷失的生活方式。
世界太過喧囂嘈雜, 急於合群從眾的人往往容易迷失。
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
在這些時光裡,願我們終將與孤獨握手言和,重新擁有對抗未知的勇氣。
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也很好。
《海上鋼琴師》——忠實於自己的靈魂, 懂得與自我對話
有一部老電影——《海上鋼琴師》,影片講述了一位名叫 1900 的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他生來就被遺棄在游輪,然後由游輪上的水手撫養,在游輪上長大、在游輪上展現自己超凡的鋼琴天賦、愛上一位女孩……這一切,都發生在船上。
當所有人都選擇離開游輪時,1900無論如何都不願離開,不僅犧牲愛情,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
異樣的選擇不僅讓游輪上的人不理解,也讓許多觀眾不理解:為什麼你就是要選擇孤獨,選擇悲劇呢?
人們都認為 1900 的選擇就是一個悲劇,他們至今都還會討論一個問題:
這部電影中,1900 為什麼最後沒有下船?如果下船,那就不會是悲劇了吧。
而我覺得,他的選擇並不是悲劇。沒有隨其他人離開船的他雖然是孤獨的,但心靈是自由的。
游輪雖然禁錮了他的身體,但他的靈魂依然自由。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那些在其他人看來落寞孤獨的人,我們永遠不會瞭解他們的內心,會有多少的絢爛煙火與澎湃。
相反的,那些表面上看起來熱情的群體狂歡,裡面卻隱藏多少著虛無、落寞。選擇自己想要的就好了。
就像1900這樣,孤獨但恰到好處,因為內心是充實的,他們忠實於自己的靈魂,懂得與自我對話。
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就是你與自我對話最好的時候 不妨試著問問自己: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長時間靜靜地讀一本書了?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長時間仔細的觀察身邊的一花一草了?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認真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徐志摩說過:「單獨」是個耐尋味的現象…你要發現自己的「真」,就要給自己一個單獨的機會。
因為只有一個人的時候,你才會靜下心來,聆聽自己的聲音,與自我對話。
而在我看來,這樣單獨的機會就是再恰好不過的孤獨了。
如果要我用一個具象的方式描述這樣的感覺:這就像是走進自己的一個秘密花園,在你心裡已有答案的就是那些盛開的花,尚未找到答案的就是那些還未綻放的花骨朵,小徑通幽,走的越深就越能挖掘出平時藏得嚴實的真我。
《孤獨的美食家》——恰到好處的孤獨, 就是一個人用心地生活
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講述了一個雜貨店老闆井之頭五郎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尋找美食的日常。
作為一個容易餓但有原則的吃貨,五郎大叔絕不會允許自己因為飢餓而隨便吃點快餐草草了事,而是執著地尋找每一個區域內好吃又特色的小店。
五郎大叔將「一個人吃飯」這樣一件日常而簡單的小事,轉化為自己的樂趣。
美食讓這位年近花甲的大叔也可以如同少年一般燦爛。
雖然五郎大叔獨來獨往,但他從不會馬虎對待每一餐,也從不會浪費自己一個人的時間。
就像五郎大叔說:孤獨也是有正能量的,它代表著每個人所能擁有的自由和獨立。
一個人的時間,不一定是寂寞的, 它反而意味著更多的可能。
獨處,意味著我們不用顧忌別人的感受,完全以悅己為目的地做出選擇,不用妥協、也不會感到失落。
恰到好處的孤獨,就是一個人用心地生活,這也是我們可以學會的自我治癒方式。
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為度量。我們要學會給予自己獨處的機會、與自我對話的機會。
畢竟,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不適合自己的狂歡,不如恰到好處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