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為什麼要飯後12~14小時採血,血脂到底是個啥!

血脂

很多小夥伴都在問,血脂是什麼?
它的指標到底代表了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對待?
今天,就和營養姐一起來看看血脂的那些事兒吧~

基本介紹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廣泛存在於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一般說來,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而膽固醇則主要用於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

血漿中所含脂類統稱為血脂,血漿脂類含量雖只佔全身脂類總量的極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內源性脂類物質都需經進血液運轉於各組織之間。因此,血脂含量可以反映體內脂類代謝的情況。食用高脂肪膳食後,血漿脂類含量大幅度上升,但這是暫時的,通常在3~6小時後可逐漸趨於正常。檢測定血脂時,常在飯後12~14小時採血,這樣才能較為可靠地反映血脂水平的真實情況。由於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關,因此這兩項成為血脂測定的重點專案。
 

主要種類

血脂主要包括:

(1)膽固醇(簡寫為Ch),約佔血漿總脂的1/3,有遊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兩種形式,其中游離膽固醇約佔1/3,其餘的2/3與長鏈脂肪酸酯化為膽固醇酯。
(2)甘油三酯,又稱中性脂肪(簡寫為TG),約佔血漿總脂的1/4。
(3)磷脂(簡寫為PL),約佔血漿總脂的1/3,主要有卵磷脂、腦磷脂、絲氨酸磷脂、神經磷脂等,其中70%~80%是卵磷脂。
(4)遊離脂肪酸(簡寫FFA),又稱非酯化脂肪酸,約佔血漿總脂的5%~10%,它是機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對待方法

正常人的血脂成分含量波動範圍均較大,也就是說正常人之間血脂含量的差異也很大,單憑一兩種血脂成分的高低來判斷病理變化,似乎顯得說理不夠。儘管血脂只佔全身脂類很少一部分,但血脂的變化卻可基本反映體內脂類代謝的狀況。在膳食改變,劇烈運動及患病情況下,血脂都會有較大的變動。高脂肪飲食時,血脂含量明顯升高,甚至形成乳糜色,但在3~6小時後逐漸恢復正常,因此,臨床上測定血脂都是在早晨空腹時取血,才能反映病人血脂的實際水平。

因血脂的變化,主要與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少及機體動用脂肪庫的情況有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體脂肪代謝方面的情況。有人在做肥胖與正常人的血漿脂類含量對比中,證明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明顯高於正常組,但超出正常含量範圍者只佔30%左右,比非肥胖者高1倍以上。另外,還證明隨著肥胖程度的增加,血脂含量呈上升趨勢。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肥胖人群的動脈粥樣硬化症、冠心病、腦血栓、高血壓、高脂血症發病率高的原因。因此,預防身體“ 發福”,及肥胖者積極減肥,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害怕血脂增高,人們甚至拒食脂類食物,這是很不公平的。就拿膽固醇來說,除了有與動脈粥樣硬化有密切關係的LDL膽固醇外,還有能轉化為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HDL膽固醇,在機體內產生重要作用。HDL如轉化成膽汁酸鹽,有助於脂肪的消化吸收;轉化為腎上腺皮質激素,發揮對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轉化為性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發揮其對生育及物質代謝的調節作用等等。這種膽固醇主要來自脂肪食物中,也就是說合理攝入“肥肉”,還是很有必要的。

Reference: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