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父母經常說的話,決定了孩子的潛意識,也決定了他的性格和出息!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父母經常說的話,決定了孩子的潛意識,也決定了他的性格和出息!」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越小,受到父母語言的影響也就越大。

看看你跟孩子說話的方式是哪一種:

第一類:貶低還是鼓勵

貶低——孩子得到自卑; 鼓勵——孩子得到自信。
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比如:“你怎麼總是這麼磨蹭!“
“磨蹭”這個標籤,貼給孩子了。
家長天天唸叨,孩子的腦子裡,就會固執地給自己印刻上“我就是個磨蹭的人”這個信念。
經常被貼負面標籤的孩子,會變得自卑、怯懦,不敢嘗試,也不相信自己會成功。
換一種說話方式試試:”孩子,我們一起想想辦法,怎樣可以提高速度?““我相信你這次能夠比上次更快一點點!”

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去思考;鼓勵孩子,讓孩子在點滴的進步中感受滿足快樂。
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他從來沒有被貼過負面標籤,自然也就不認為自己是不行的人。

第二類:命令還是啟發

命令——孩子習慣服從; 啟發——孩子學會思考。
“快去寫作業!”、“馬上把你的玩具收起來!”、“我讓你這麼幹,你就得聽我的,我是你爸/媽!“……
父母喜歡命令孩子,因為發號施令特別容易讓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且越是嚴厲的命令,越是容易得到孩子的執行,父母也喜歡這樣直接、高效率的方式。
但是這樣一來,孩子習慣了服從,會漸漸失去自我的思考與探索能力。

有位父親,已經40歲了,在單位,升職這類好事從來輪不到他,某位老領導私下評價他“永遠當不了一把手,因為沒魄力”……他很是苦惱。來上我們的家長課,他才忽然意識到自己這大半生都喜歡聽領導的、服從領導,原來跟他小時候習慣了服從父母一模一樣!
換一種說話方式試試:”今天的家庭作業多不多?你打算怎麼安排時間呢?“

把問題交給孩子,讓孩子去思考,孩子會在自己決定和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不斷試錯,不斷自我糾正。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更多的經驗,從而讓自己越來越獨立能幹。

第三類:替孩子開脫,還是讓孩子承擔

替孩子開脫——孩子學會沒責任心; 讓孩子承擔——孩子學會有責任心。
孩子起床晚了,上學遲到,怕被老師批評,媽媽說:“我給老師發簡訊,就說今天上學路上車壞了”……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打架,家長對孩子說:“我知道你乖,今天這事兒肯定是對方太過分了吧?”……
父母出於對自己孩子的愛護,不期然地總是採取庇佑的手段。

然而,孩子習慣了遇到事情就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漸漸失去做人、做事應有的責任心。
你還指望這樣沒有擔當的孩子,長大後參加工作,能夠得到同事的敬重、領導的讚許嗎?
換一種說法試試:“今天遲到的原因,我會如實告訴老師,我相信下次你不會再起床這麼晚了。”

讓孩子承擔他自己的行為後果,他會在遇到挫折和打擊的過程中,學會勇敢面對、勇於承擔。

第四,包辦還是放手

包辦——孩子學會依賴; 放手——孩子學會獨立。
“你快點吃飯,我來替你收拾書包”,這恐怕是很多父母都說過的話。
“把手機交出來,直到你寫完作業為止!“看起來是命令,實際上也是一種包辦——父母不相信孩子會自我控制,要替孩子管著手機才放心。
說到底,一切包辦,都基於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自己會管理自己,也不相信孩子會把事情做好。

包辦型的父母,非常容易養出“巨嬰“一樣的孩子。
這樣的父母太過於操心了,但是,你能包辦一時,你能包辦一世嗎?
換一種說法試試:“上學時間快到了,我相信你能把握好你的速度。“”我有點擔心你會在寫作業的時候玩手機,你認為怎麼做更好呢?“
父母應該相信,放手,不會造成天塌。

但對於孩子來說,摔跤是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他們就是在錯誤中不斷得到成長,從而越來越好的。
越獨立的孩子越是自信。越是犯過錯的孩子,越懂得什麼是對的。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想讓TA成長為什麼樣的大樹,父母就得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在最簡單的日常對話裡,就蘊含著這樣的養分或毒藥。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父母經常說的話,決定了孩子的潛意識,也決定了他的性格和出息!」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Reference:cnread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