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家長注意咬指甲可致死,當心細菌的危害只能排在第二!!!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Ant!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家長注意咬指甲可致死,當心細菌的危害只能排在第二!」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要說的話題可能和大部分孩子相關——

孩子動不動就咬指甲,指甲都快咬禿了,該怎麼辦?

除了靠打、罵和所謂的「補充微量元素」,如何引導教育干預才是問題根本。

在干預之前,我們先要釐清,孩子咬指甲到底是在傳達什麼樣的資訊,這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疾病?應該如何預防?又應該怎麼制止呢?

*本文對兒童和成人均適用

(source: toutiao)

 

咬指甲很普遍

指甲明明就不好吃,但幾乎沒有人敢說,在他的一生中從沒有過咬指甲的時刻:

不論是在無聊的會議上、在等待成績的課堂上、在播著恐怖片的電視機前....總之,咬指甲這個行為並不罕見。

研究顯示,60%的兒童和45%的青少年都有咬指甲的習慣,而在18歲之後還在咬指甲的人數會大大銳減,但對這些人來說,這個行為可能就會伴隨終生。

如果不提醒的話,有些成人和孩子甚至都可能沒意識到他們正在咬指甲,因為這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source: toutiao)

 

咬指甲的弊端

雖是老生常談,但可能比你想象中嚴重:

一是美觀問題,二是細菌。指甲是窩藏細菌的「重要場所」,在1克指甲垢里約有38-40億個細菌,光靠衝一下水根本無法清潔。

如果孩子能咬到面目全非,隱患更大。因為除了本身的細菌之外,手指創口容易化膿,感染甲溝炎,嘴脣也會因為細菌侵入而得皰疹。牙齒、牙齦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嚴重者還可能致死。

英國一40歲男子,因常年受抑鬱症困擾,不斷啃咬指甲而感染敗血症,各種抗生素絲毫不起作用,在截肢後仍醫治無效,最終死亡。

(source: toutiao)

 

加德納(John Gardener)

而比細菌感染更嚴重的是,這些頻繁咬指甲的兒童的心理狀況可能比肉體還要備受摧殘。咬指甲,更像是情緒的求救訊號。

咬指甲的原因

和咬指甲這個行為的「全民性」一樣,幾乎所有咬指甲的人也都達成了共識:咬指甲不好!

那既然知道不好,為什麼還是會剋制不住咬指甲呢?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比如玩玩手指,甩甩胳膊?

假說1:缺少微量元素

缺鋅,通常是家長第一會猜測的原因,也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只要及時帶孩子做微量元素測試即可。

需注意,一般如果飲食均衡,缺鋅並不常見,切勿盲目進補。要知道:1~4歲兒童可耐受最高量是每天8mg,4~7歲兒童每天可耐受最高量才12mg。

補鋅過量,還會造成孩子鋅中毒(嘔吐、頭痛、腹瀉、抽搐等),以及性早熟。

假說2:口欲期的延續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1.5歲前是孩子的口欲期。此時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什麼都放到嘴巴里」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如果這段時間的口部慾望不能被滿足,或是被壓抑,會造成「口欲期固結」,即在口欲期過後,仍不斷尋求口部刺激,作為自己童年的「補償」,例如:貪吃、煙癮、酗酒、咬指甲。

假說3:社交模仿

曾經有一個「30年咬齡」的記者寫下她第一次咬指甲的經歷:

"I can tell you the exact moment I became a nail biter. I was 6 years old, watching my mom get dressed for work. She paused to mull something over, chewing on a nail. My reaction: "How cool! How grown-up! I think I'll try it."

我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咬指甲的時刻。當時我六歲,看著我媽媽打扮好準備去上班。忽然她停下來,一邊思考問題一邊咬著指甲,我的內心旁白是:太酷了!太「大人」了!我也要這樣做!

兒童是天生的模仿者,他們通過模仿來建立自己和外界的連線,因此家長可以審視一下,是否周圍親人、幼兒園的好朋友會有這一習慣。

假說4:過度清潔的本能

一些貓過度舔自己,導致毛髮脫落,有些馬會一遍遍咬自己的側腹。同樣,不斷啃咬指甲,一定程度上也能追溯為我們哺乳動物的特質。

那至於,為什麼是咬指甲,不是甩胳膊甩手?心理學家把這個歸咎為:咬指甲,是一種通過加強獲得回報的活動。

當你在眉頭緊皺的時候,手就在那兒,咬撕指甲是能夠立刻有回報的。而且指甲總會重新長出來,所以總會有新的指甲可以咬,指甲皮也一樣。就像是一種「可再生」的抗焦慮能源。

(source: toutiao)

 

假說5:平衡情緒

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觀點是,咬指甲與焦慮情緒有關,它是個體自我減壓的一種方式。

由莎拉·羅伯茨和其他研究者在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進行過一項研究,他們找來咬甲癖患者,帶他們進入設計好的情境中,引出情緒,如:

沮喪——給他們一個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任務;

煩躁——被關在一間屋子裡,無事可做;

焦慮——觀看一部驚險的飛機墜毀的電影;

放鬆——在舒服的椅子上觀看一部沙灘影片

隨後,研究者們調查了他們事後有沒有咬指甲。他們發現了很有趣的事情——

比起放鬆的狀態,人們在焦慮或者煩躁的狀態下更容易有這種行為。

因此,實驗得出:咬指甲能夠提供暫時的逃離,分散注意力,或者是快樂、痛苦中的放鬆。

那有家長會問,我孩子還沒上學呢,每天都吃好睡好,為什麼會感到焦慮煩躁呢?

而事實是,引發兒童焦慮的「Trigger」(觸發因素)比我們想象中多:身體不舒服、要去早教機構了、沒交到朋友、聽到父母吵架、父母準備生二胎了、今天的午飯沒吃飽、尿褲子了、喜歡的動畫片要結束了......

因此,不要輕視兒童的情緒,特別是當他們還無法辨別情緒時,更容易感到焦慮。

這點對特殊兒童更為重要。因為特殊兒童的表達能力較弱,我們會不自覺地將他們的行為和「刻板」聯絡在一起,而忽視他們的情緒訴求。

如何教孩子辨別情緒,可參見:

(source: toutiao)

 

與之相呼應,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也把咬甲癖從原先的「未列入其他分類障礙」移入「強迫障礙和其他相關障礙」一類中。也就是說,咬指甲也可算是強迫症的一種。

仔細觀察這類人群,還會發現:喜歡咬指甲的人往往是完美主義者,對順序、細節都會苛責。去咬奇形怪狀的指甲,不允許一絲多餘出來的皮質,能夠給痛苦帶來一種完美的滿足感。

如何制止咬指甲

先明確,如果孩子只是偶爾咬咬指甲,我們不用反應過度。只要確保清潔到位即可。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更嚴重的「頻繁咬指甲」的行為。

想要制止,最直接的策略:辨別出導致咬指甲的觸發因素,並改變它。

在這句話中,至少包含了3個必要前提:

①找到觸發孩子咬指甲的「扳機」

②切斷它

③用積極行為代替錯誤行為

這需要我們耐心觀察孩子(包括自己),咬指甲的行為一般發生在什麼時候呢?一旦我們找到這些觸發因素,才能提前制止這一行為。

當看到孩子咬指甲,我們可以半蹲下來,目光與孩子視線齊平,輕輕拍拍孩子肩部,提醒(而不是控制)他:「你在咬指甲。你還好嗎?」

如果孩子是因為焦慮,那我們可以一起找到焦慮的源頭:「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如果你想要說你的心事,或感到緊張時,可以不用咬指甲,我們來一起面對。」

有3點需要注意:

確保孩子知道「咬指甲」是不適合的:別想當然地以為孩子就應該知道。在告訴他「不許」的同時,也要說明原因。只有孩子也明確想要改正這個習慣,我們的努力才會是有效的。

不要明知故問:當看到孩子咬指甲,不要故意問「你的手放哪了/你在幹嘛」,因為孩子可能也會學你明知故問的方式進行回答。

保護自尊心:取笑孩子(哪怕只在你和他獨處的時候)對糾正這個行為一點幫助也沒有,還會破壞孩子對你的信任。當有外人在場時,我們可以與他商定一個「無聲暗號」,比如碰碰他的肩膀,做某個特定的手勢。

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用這些方式,幫助孩子慢慢過渡:

1.做好基礎衛生

勤修剪指甲,並且磨平指甲不光滑的邊緣。對於那些喜歡撕咬指甲邊的孩子,還要適當清理指甲周圍的角質,把咬指甲的機會扼殺在搖籃裡。

對年紀稍大的孩子,還可以帶他們去手部護理店,清除指甲根部的指甲床。這樣能讓指甲看上去修長一些,促進他們護甲的動力。

2.尋找替代品

在孩子的手裡放上一塊橡皮泥、幾枚硬幣、一團餐巾紙、如果是女孩的話還可以在手指上貼上好看的貼紙...總之,任何能轉移注意力的物品都可以,只要讓他的雙手忙起來。

同理,也可以讓孩子的嘴巴忙起來。不過注意:不建議用吃東西來轉移孩子咬指甲的行為,這不利於他們的口腔健康。

3.物理隔離

對於部分孩子來說,用創可貼貼住指甲,或直接帶上手套,可以有效地減少他們咬指甲的慾望。

但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孩子願意。

(source: toutiao)

 

4.化學隔離

辣椒水、紅花油、味道奇臭的護甲油......這當然也是減少孩子把手放進嘴巴的一種方式。但同樣,前提是,孩子願意。

5.獎勵機制

正向強化。我們和孩子商定一套獎勵機制,比如只要兩小時(一開始的時間不宜過長)沒有咬指甲,就能有一張貼紙,貼滿3張,就能兌換一個「小獎勵」。逐漸提高時長,貼滿5張就能有「大獎勵」。

引用大J小D的一個觀點:獎勵不要物質化(買玩具等),而是以動物園、遊樂場這樣的體驗式獎勵為主。

引發咬指甲的因素很多,如何辨別離不開我們的細緻陪伴。

不貼標籤、不盲目進補、不粗暴對待,關注行為,更關注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一位好的解決者的基本素養。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Ant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家長注意咬指甲可致死,當心細菌的危害只能排在第二!」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