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談棍棒教育是對還是錯,關鍵在於親子關係!

在養育孩子上,我們這一代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古話是:“玉不琢不成器,娃不打不成才!” 對於我們這一代,在我們小時候99%都是被父母收拾過的,都是被父母打過的。棍棒教育的痛、棍棒教育的深刻感受還深深的紮根在我們的內心。

對於棍棒教育身邊的家長的認知態度有很多種,想想大致有這幾個:

(一)棍棒教育讓孩子不迷失、不走彎路;

前些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小時候我們被打的那些事時,她和我分享了小時候因為拿了家裡的錢被嚴厲的父親痛打的經歷,描述時感覺所有的一切都歷歷在目,當時的場景、當時的痛。讓她現在還印象深刻,最後總結時她表示感謝父親用這樣一種嚴厲的教育方式,讓她擺正了自己的價格觀和金錢觀。

(二)不想用棍棒教育,但無法控制自己

在我自己的朋友圈裡時常看到一些父母晒收拾孩子不乖,懲罰孩子打罵孩子的照片和貼子。

懲罰的方式無奇不有,甚至有一個媽媽氣得不僅打了孩子,還把孩子擺在石柱上。

我對父母發朋友圈的解讀時,我的娃太不乖了,太無理取鬧了,需要一些教訓讓他記住。但往往在現實中,面對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時,當我們家長處於憤怒、煩躁的情緒裡到極端時,我們真的有可能一時控制不住,打了孩子。當下父母會覺得理直氣壯,問題都在孩子身上。在當下用極端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時,甚至還有一些快感,覺得自己勝利了,自己的手段有效果了。但事後往往會內疚、後悔和懊惱。而且有可能孩子在恐懼、害怕裡並沒有搞清楚,問題出在哪裡,自己哪裡做錯了,只知道自己惹家長髮怒了。所以對於事情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感覺,不知道下次要怎麼做。

(三)在小時候的棍棒教育下,成人後變得膽小、懦弱、不自信

在和身邊的一些致友聊天時,常常聽到對方說,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甚至討厭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一遇到事情總是害怕面對,總是不願意擔當。現在回想起來,有可能歸因到小時候父母的嚴厲管教。現在想改變,但潛意識裡的一些信念,在自己面對生活、工作時不知不覺的就會滋生開來,無耐又無解。

(四)正面管教提倡用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

正面管教提倡用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因為懲罰、打罵、指責、說教的傳統養育方式帶給孩子的是害怕、恐懼、擔心。在害怕、恐懼和擔心的感受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好的,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友好的、有威脅的,從而會帶來孩子對錯誤的錯誤信念。在恐懼、害怕、擔心和不安的情緒裡,孩子沒有辦法正常思考如何面對錯誤,無法將注意力放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上,無法找到行動力。從這樣的解析下,讓我們有這樣一個認知,懲罰、打罵、指責和說教的傳統養育方式是不科學的。

那到底孩子能不能打呢?有人會說,我從小就被父母打、罵,我也不照樣長大,我也挺有出息的;有人會說,就是父母從小過於嚴厲的教育害了自己一生;有人會說,感謝爸爸從小的那次痛打,讓我走上了正路;有人會說,我恨我的父親,我討厭我的母親,那個家對我來講就是噩夢;

縱說風雲,到底俗對俗錯?孩子真的不能打嗎?我想說的是,不論是哪種養育方式,最關鍵的是要看家庭的親子關係。比如文中分析的第一種觀點,我相信當時朋友的家庭裡她與爸爸的關係一定是非常好的。在她的心底深處,她堅信爸爸一定是愛她的。所以當爸爸用嚴厲的管教方式來處理她所犯下的錯誤時,會給她的身體事帶來痛的感覺。但對她的心裡是沒有造成傷害的。我還記得朋友是這樣說的,爸爸打了我,打得我非常的痛。但事後爸爸,也給我擦了藥,當爸爸用那雙長滿老繭的手為我上藥時,當爸爸眼裡飽含著淚水時,我知道爸爸是愛我的。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當時朋友的爸爸是一個平常很少陪伴孩子,和孩子很少有交流,家庭的氛圍也是比較冷陌的,同樣是爸爸的這樣一個舉動,在孩子心裡她的解讀會不是什麼?會體會到爸爸的愛嗎?我想更多的是恨、是不滿、是報復、是自暴自棄。

所以愛是維繫家庭親子關係的紐帶,陪伴是最好的方式。在穩定、充滿愛的親子關係下,方式方法偶爾可能會出現不當,但對於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會降低到最小。相信愛孩子的父母一定是愛思考、愛學習的。在衝動過後,父母一定會尋求更合理的方式來養育孩子、來愛孩子。每一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不當的養育方式只是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只是我們的愛用錯了方式。

在當今物質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在無所不有的知識海量的衝擊著我們的生活裡的年代裡,讓我們一起來通過學習來做一個好父母吧!當我們有了更多的理念、認知和方法工具後,我們對孩子的愛會更加科學、會更有利的幫助到我們的孩子去培養他未來的品質和技能。

在關係中去修復錯誤的養育方式帶給孩子的傷害,帶著愛共同前行!

看完今天的文章之後,大家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呢?請大家分享出去吧!我是CA小編。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