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健康

高血壓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刻!如何自救快點學起來!

高血壓患者都知道當血壓衝上來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刻!要持續吃藥保持心態平衡,飲食少鹽少糖等等,可是想過沒有,你的身邊不可能隨時都有人,如果在家還好,家人都知道怎麼急救,可是如果在外面呢,即便身邊有人,也不能保證所有人都知道應該怎麼應對,況且現在是和會的風氣被一些“訛人”的中重行為惡化了,有沒有人及時出手相救都是個問號。

所以作為高血壓患者的你,首先要學會的是緊急時刻應該如何自保!

首先我們要做到以下下幾點:

掌握高血壓要複發的預警信號

頭痛

頭痛是高血壓患者經常出現的症狀。頭痛發生的部位在頭的一側或兩側的後腦部及前上方,經常表現為持續性悶痛或跳動性脹痛,是由於精神長時間過度緊張,或者受到強度刺激或打擊引起的。

血壓過高時,頭部血管激烈收縮,還伴有惡心、嘔吐的感覺。偶爾頭痛在一般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人們也容易忽視,尤其是年輕人,所以出現頭痛後,特別是伴有惡心嘔吐,高血壓患者一定要監測血壓,警惕高血壓。

耳鳴

耳鳴偶爾發生很正常,但是針對高血壓患者來說你可要小心謹慎了,高血壓引起的耳鳴特點是聲音斷斷續續,持續時間過長。這是因為高血壓導致內耳動脈硬化和痙攣,影響內耳的血液供應,使聽神經的功能發生了退行性改變。

眩暈

其可能的原因:(1)血壓升的太高導致供血不足,產生眩暈。血壓波動會造成血管抑製性眩暈,女性患者出現較多,可能會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時發作。(2)高血壓可以增強腦動脈的搏動感,進而對腦組織形成衝擊和振蕩,引起眩暈。

失眠

失眠多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睡眠不踏實、易做噩夢、易驚醒。這與血壓持續升高,導致大腦皮層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有關。此外,血壓升高,自主神經活性增強,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也會導致入睡困難。

肢體麻木

肢體麻木表現為手指、腳趾麻木,皮膚有如螞蟻再爬,伴隨著身上不時有冷汗,手指靈敏度下降。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現麻,甚至半身不遂。這是因為血壓波動或升高時,全身小動脈出現痙攣,造成血管舒縮功能紊亂或動脈硬化,引起肢體局部供血不足。

高血壓患者在平時要多注意不能猛起或者情緒波動太大,當發現有以上幾種情況出現時,就要立刻準備好降壓藥和下面我們將要介紹的急救措施:

1、發現預警信,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者口服消心痛,並測量血壓。同時馬上服用可卡托普利,它多用於減輕心髒負荷。如果心率明顯增快,可以服用β受體阻滯機。

2、如果突然感覺身體麻木,四肢靈敏度下降,比如站不穩拿不住東西。這時要趕緊測量血壓,如果>220/120毫米汞柱,要服用短效降壓藥。如果血壓

3、如果你突然感到頭暈目眩,應該立即平躺,並測量血壓。如果血壓較高,在平臥20到30分鍾之後,再由平臥位到直立位,5分鍾速測3次血壓。如果超過40-50/10-20毫米汞柱,應立即到醫院檢查原因。

常用緊急口服短效降壓藥,沒有準備的要趕緊準備

卡托普利

25~50毫克;起效時間:15min;有效時間(h):4~6。

可樂定

0.075~0.15毫克;起效時間0.5~2min;有效時間(h):6~8。

硝苯地平

5~10毫克;起效時間5~15min;有效時間(h):3~5。

拉貝洛爾

100~200毫克;起效時間0.5~2min;有效時間(h):8~12。

普萘洛爾

20~40毫克;起效時間15~30min;有效時間(h):3~6。

呋噻米

20?40毫克;起效時間0.5~1.09min;起效時間(h):6~8。

同時這里先小編也為大家總結了高血壓患者的幾大誤區

1:降壓藥副作用太大,不吃!

醫生會常說降壓藥都有副作用,可是大家理解的是這些藥對身體都要害,其實這樣解讀未免太過片面,板藍根和太多身體也會不舒服,醫生的這些話的意思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藥是治病的,如果副作用很大,要麼醫生會提前囑咐怎麼吃會比較安全,要麼這種藥根本就不會流向市場!

2:心態過急,聽說是降壓藥就吃

它是個慢性病,也就是說它是需要長期的調理的。高血壓是不能夠馬上降下來的。所以患者要注意,如果吃了一段時間的降壓藥,覺得效果不明顯,切記不可隨意增加自己的用藥量。降壓過度可能會造成中風偏癱。

3:用藥太隨意

很多患者對降壓藥的量很不在乎,吃了一點,血壓有好轉就接著吃,效果不明顯就不按時吃或者干脆不吃,這也是很多人控製不好自己血壓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小編提醒萬萬不可盲目服藥、“任性服藥”。

4:太過於依賴藥物,覺得只要吃藥就無大礙

這個是個徹底的錯誤認識,很多人就在這一步出現問題,覺得吃了藥,血壓就不會有問題了。接下來的吃喝玩樂樣樣不少。其實藥物治療,應該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之上,兩者缺一不可。

高血壓患者獨處本身就是個不穩定因素,無論你是否是高血壓患者,或者你身邊有高血壓患者的朋友,真誠希望你能看完此文,病轉發給那些需要了解這些的人。

Reference:健康生活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