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親子

對孩子讚美的話不能隨便說,看準時機會更有影響力!

 

“把書撿起來!亂扔東西不是好孩子!”

 

聽完姥姥講繪本之後,小樹隨手把書扔在了地上。

我媽媽耐心地諄諄教導他,各種鼓勵引導,

十分鍾之後,小樹終於伸出他的小手,

把書撿起來,放回了書架。

 

姥姥的教育終於有了成果,

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興奮地誇小樹:

“真是好孩子呀,小樹太懂事兒了,真乖!”

小樹也表示很開心,一家人皆大歡喜。

 

十五分鍾後,書架那兒傳來一陣霹靂巴拉的巨響,

大家趕過去一看,原來是兩歲多的小樹,

正在把書架上一整層的書,都胡亂推到地上,

打算一本一本地放回去。

 

他拿著一本書,一邊放回書架,

一邊扭頭看著姥姥笑,

“我是好孩子。”小樹說。

 

全家人哭笑不得,只有我發自內心地笑了:

我很多次在課上跟大家講過的,

錯誤的表揚方式會導致的結果,

就這樣真真切切地在我眼前發生了,

果然是此言不虛呀!

 

對我媽媽來說,她想表達的是:

把書收起來——孩子懂道理——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姥姥就不用收了——孩子很心疼大人——長大一定不會太差……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不太懂得,

“收起一本書”和“我是一個好孩子”

之間漫長曲折的邏輯關係。

 

“好孩子”是每個孩子的目標,

就像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好人”一樣。

對於小樹來說,

成為好孩子的邏輯如此清晰簡潔:

把書收起來=好孩子。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所以他去把書架上的書都弄到地上,

一次次重複自己成為好孩子的機會。

 

但,倘若當天晚上,

小樹又把玩具扔到地上,

又有可能被評價:

“到處亂扔玩具,不是好孩子!”

事實上,

“你不是好孩子”和“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一樣,

都不是實話。

 

因為人是多麼複雜的動物,

怎麼可能單單通過這一件事情就可以判定。 

 

 

 

這就是以往我們用“你”開頭的句式表揚孩子可能導致的結果。

我們本來希望通過讓孩子整理書籍,

學會保持整潔,或者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但是事實上,

現在孩子並不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需要做這件事情?

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他並沒有做這件事情的內部動力,

只是追求姥姥表揚的外部動力。

 

這是用“貼標簽”的表揚方式

對小孩子可能產生的影響之一。

如果長期這樣做,當孩子長再長大一些,

又會有什麼樣的“進展”呢?

 

有一位家長跟我提問,

說他的孩子今年六歲了,

非常聰明,成績很好,下棋很棒,

總能得到長輩的誇獎。

但是最近孩子脾氣越來越差,

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會大吵大鬧。

 

顯然,這是用“你真……”為開頭,貼標簽表揚的另外一個負面影響。

當我們持續地把孩子做的一件事情,

擴大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就會依賴於這些具體的事。

當他一次考試分數高,我們說你這個人是好的,

當他一次下棋下得好,我們說你這個人是聰明的,

孩子當然很開心,

因為他從一件事情上面收獲了對他整個人的評價。

 

但是當一件事情沒有做好,

他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我這個人是不好的。

剛才贏了一局棋,被評價為“你是聰明的”,

那麼當他輸了的時候,他會認為“我是不聰明的”。

 

每件事情本身的變數都是很大的,

影響一局棋成敗的因素,

除了“聰明”,也非常的多。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評價,

賴於一件不確定的事情,

那麼對自己的定義就會有忽高忽低的波動,

這時候自信心和安全感非常容易受傷害。

他的內心是空洞的,

沒有辦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這就是孩子越來越脆弱的原因。

 

 

孩子不願意聽到負面的意見,

因為那些評價會直接說明了“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真的有點像亞馬遜叢林里蝴蝶扇動翅膀,

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颶風。

 

我們有時候會從新聞里看到,

優等生因為一次考試失利一蹶不振乃至輕生。

 

在旁人的眼里,

只是一次考試沒考好,至於這麼挫敗嗎?

但是對於總是被“事情的結果”和“我是什麼樣的人”捆綁起來的人,

事情的失敗,就是“人生的失敗”。

 

這是我們以“你真……”這樣的句式來表揚孩子的第二個缺點。

讓孩子把“事”和“人”混淆起來,

過於關注一次事情的結果。

 

如果長期被這樣表揚出來的孩子,

長大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學員媽媽。

當時是工作訪的第一天,在做練習的時候,

請大家分享小時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

在輪到這位媽媽發言的時候,她突然就哭起來了,

她說,我想到自己童年,沒有什麼確定的事情,

就是覺得很難過。整個童年都很難過。

 

 

她說,她有一個弟弟。

從小,媽媽就告訴她

——姐姐要照顧弟弟.

而且媽媽總是會表揚他說:

“你真是一個好姐姐,

你把弟弟照顧得真好呀,媽媽真喜歡你!”

所以她在媽媽的表揚下,不斷地努力,

想要成為一個好姐姐,一個被媽媽喜歡的人。

 

“我是一個好姐姐,我就‘應該’照顧弟弟”,

她說,“已經三十多歲了,

我一直都在照顧弟弟,把好東西讓給他。

但是我其實心里並不真的想這麼做,

我覺得很委屈。

但是,我好像沒有別的選擇,

只能按照媽媽說的去做。

所以我想到自己的童年我覺得非常難過,

我覺得媽媽根本就不愛我。”

 

這樣的委屈的眼淚,也淌在很多人的心里。

如果媽媽當初的表揚,

真的是為了讓姐姐繼續照顧弟弟,

那麼媽媽成功了,徹底的,長期的。

但是姐姐的人生呢?成功了嗎?

 

這是用“你是……”去表揚孩子的第三個負面影響:

它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一種催眠和控製。

跟批評和指責不同,

它並不容易識別,所以傷害更大。

 

 

當我們去指責一個孩子,

說“你從來都不照顧弟弟,

你根本就不是個好姐姐”的時候,

孩子很容易被激怒,

有可能會反駁或者賭氣真的這麼做。

但是當媽媽表揚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被接受。

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媽媽開心,

希望做好孩子,所以她會不知不覺的,

沒有選擇的接受媽媽的想法。

同時,但是在內心里面又是不真的想這麼做。

 

世界上最深的痛苦都是一樣的:

我們想要的,跟我們在做的,不一樣。

這種矛盾和衝突是會帶來非常大的內耗的。

而媽媽從小用表揚去控製孩子,

會很容易造成這樣的結果。

以上三種傳統的“你真棒,你真好”的表揚方式,對孩子可能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總結來說:

第一,  它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

第二,  孩子會把對自己的評價過於依賴外部評價。

第三,  對孩子形成一種隱性的催眠和控製,無法做自己。

 

我們說了很多傳統的表揚的缺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不能表揚孩子了呢?

當然不是了!

鼓勵,讚美,認同,

是家長能給到孩子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營養,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不去給孩子貼標簽,而是分享真實的感受,比如:

當小樹把書收起來的時候,我們說:“你自己把書撿起來收回去了,這樣媽媽就不用收了,媽媽覺得好輕鬆啊,謝謝你啊!”

 

這樣說,首先孩子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才得到了表揚,也了解自己做的事情對媽媽有什麼幫助,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能夠幫助媽媽變得更輕鬆的時候,他會非常開心,這也能夠讓孩子很有價值感,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一些事情。

 

同時,我們也跟孩子分享了我們的喜悅。其實更多的像是一種感謝:

感謝你做了這樣的事情,給我帶來了一些積極的影響,我覺得特別地開心。

當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能夠讓別人開心,她就會非常得意的。

 

這樣的“表揚”方式,避免了把一件事情和人格進行捆綁。

 

孩子終於能夠從“我是好孩子,我是壞孩子”這樣的評價怪圈中跳出來,慢慢形成一個堅定的穩固的自我。

 

同時也避免了我們對孩子造成控製,因為我們只是在跟你分享我的這個喜悅的感受,但是我並沒有,說期待你下次還這麼做。如果你下次還願意做,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你累了,不想做,也不會感覺到那麼的內疚。

 

 

這個更好地表揚孩子的方式其實是有公式的:

事實+影響+感受

事實:你把書收起來了

影響:媽媽就不用收了

感受:覺得更輕鬆了,好開心了

 

當孩子考試成績好,我們可以說:

哇,全班只有一個人考九十分以上(事實)

媽媽真的為你覺得好自豪啊(感受)

媽媽覺得很自豪的時候,孩子也會覺得很自豪,

一個孩子能夠讓媽媽為他覺得自豪,

這是多麼有價值感的事。

孩子即得到了他想要的肯定讚美和認同,

有避免了給出外部評價。

 

如果姐姐幫助媽媽照顧弟弟了,媽媽也是用同樣的方式來表達:

你幫忙給弟弟把衣服穿上了(事實)

這樣媽媽就有了十分鍾的時間,可以多吃一碗飯了(影響)

媽媽真的覺得好開心呢,謝謝你啊!(感受)

作為姐姐,孩子也會覺得非常地開心,

可能很願意繼續為媽媽多分擔一些照顧弟弟的工作。

同時,這並不是一個“應該”的事情,

下次當姐姐沒時間的時候,也會有勇氣跟媽媽說:

“今天我特別忙,我可不可以不照顧弟弟了?”

 

當每個人都可以說實話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沒有那麼多的糾結,也沒有那麼多的痛苦了。

Reference:親子天地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