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新奇

戴森一款15000元的吹風機背後,藏了一個你不知道的事!

  

 

戴森公司的令中國消費者熟知的產品是其價格15000元的吹風機。我們采訪了戴森全球CEO Max Conze。他從2011年起擔任戴森CEO,在此期間戴森的收入實現翻倍,新技術方面的投資金額增至3倍。

不管你現在用的是什麼吹風機,從去年夏天開始,大概多多少少都聽過戴森吹風機。它以超乎尋常的頻率出現美妝博主的公號里,出現在地鐵廣告里,營造出一種類似iPhone剛進入中國時的消費夢幻感。簡直太時髦了,這導致它看上去簡直不像一台用來吹干頭髮的機器,而是一樣時尚單品。

說到底,花15000元買一台吹風機值不值?我們就這個問題采訪了戴森全球CEO Max Conze。他從2011年起擔任戴森CEO,在此期間戴森的收入實現翻倍,新技術方面的投資金額增至3倍。戴森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科研公司,而不是家電企業,盡管它的主打產品是吹風機、吸塵器和風扇。在采訪過程中,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拆開的吹風機和吸塵器,比起銷售數字,Max Conze更愛談論的是戴森研發的馬達。

它在全球各地的辦公室極力營造也是Geek氛圍,在它英國總部園區里懸掛著一台閃電噴氣戰鬥機, 上海辦公室的前台旁邊,則吊著一台設計款自行車。

因為科研上的壁壘優勢,戴森在市場營銷方面的關鍵詞是黑科技。它的產品單價都不低,可以說是同類產品中定價最高的那一檔。從被消費者列入心願單到真正支付下單,戴森在中國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職業經理人Max Conze的進入讓戴森這家家族企業發展得更快了。

  以下為36氪采訪實錄:

36氪:據說戴森有專門研究中國家庭使用習慣的實驗室對嗎?除了已知的戴森空氣淨化器之外,這兩年戴森還做了哪些動作去滿足中國家庭的需求?

Max Conze:主要有三點:首先我們在英國成立了實驗室,專門模仿中國人的居家環境,這樣工程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測試我們的產品;研發所有的新產品時,我們會將技術團隊派往中國,這樣他們可以和中國消費者一起來看到這些產品在真實的中國家庭中的運行狀態。第三,我們即將在上海成立中國創新實驗室軟件工程中心,這樣我們在中國就有了更多本地工程師,能保證我們真正了解中國的需求和趨勢,並且將這些研究反饋在我們的產品上。

比如說我們在研發戴森Supersonic吹風機時發現,在中國以及整個亞洲,很多消費者希望吹風機吹出的風是柔軟順滑的,我們為此研發一個順滑風嘴工具,更適合打造直發造型。而在歐洲很多人都喜歡的是擴散型、更適合卷發的風嘴。

再比如我們的吸塵器采用了軟絨滾筒刷頭,是因為如果你觀察中國和日本的家庭,會發現大部分家庭里都是硬地板,需要小心護理,采用軟絨刷頭效果更好。而歐美大多數家庭地面上鋪的是地毯,更適合碳纖維刷頭。

36氪:戴森在販售產品之前,其實負擔著教育市場的責任對嗎?中國的家庭其實有許多需求還未被滿足,戴森是否會在現有的形態之外開發新的產品?

Max Conze:在我們投資研發之後,還要投入很多資金來解釋、說明我們的機器。比如在天貓旗艦店上會有很多視頻和圖片來闡述產品的運行原理。正如你所說,我們發現很多中國消費者都會研究什麼樣的機器和配件更適合他的家庭環境,為什麼會有室內汙染等等,這些問題確實非常重要。

至於我們接下來要研發什麼產品,請原諒我從不回答這類問題。一是因為我們有很多研發項目正在進行中,算起來有200多個,我們不知道哪個會成功哪個不會,所以只有當那個項目真正成熟並且上市時我們才會討論它。另外,競爭對手們都想知道我們在研發什麼,所以我們對未來的計劃一向很低調。不過你看,在這個采訪室(戴森中國總部展廳)里你所能看到的所有東西——戴森吹風機、吸塵器、空氣淨化風扇等都是五年內發明上市的。我有信心保證,如果五年後你再來這間展廳,房間里還會有更多令人激動的新產品。

36氪:相比同類產品,戴森的價格屬於偏高的那一檔,你是否認為中國的消費者已經升級到足以接受戴森的高定價?

  Max Conze:是的,並且這就是我們必須通過的市場考驗。我們的工程師攻破了很多難關來發明新的技術,比如數碼馬達、智能連接技術電子等。戴森每周在研發上需要投入700萬英鎊,我們在全球擁有2000多名工程師和科學家。當最後把它們集合起來去形成一個產品時,我們的定價不會低,否則就沒有後續投入來進行未來的研發。我認為,當產品已經足夠好,市場就一定會歡迎我們。我們是中國市場的新來者,目前占有率還比較小,增速卻很快。

  

 

跟美妝博主、時尚雜誌合作,戴森用推時尚單品的模式來推廣這台吹風機

36氪:很多人把戴森和蘋果相提並論,認為這兩家公司都是在固有產品的基礎上做了非常深度的優化,提高了效率。你自己認同這種看法嗎?

Max Conze:很多人時常會做比較,因為目前世界上專注做好自身產品設計研發的公司並不多。但是戴森自己不會去比較,我們隻專注我們的事。我前面就有提到,其實我們同時在進行200個新品的研發,但未必都成功。你看到的每台陳列在這里的機器,我們都想做得更好,有一些我們的技術可以更精進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投資研發那麼多基礎技術,因為我們需要研究未來的馬達和電池的關鍵技術,因為我們想解決能源問題——而這是一個大問題。同時我們還在研發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軟件算法,好的硬件一定需要好的軟件來運轉。

36氪:未來會不會有一個App可以操控戴森所有的產品,所有的用戶數據都會傳到同一個中心進行研究?

Max Conze:是的,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在這麼做了。我們有16萬台戴森的空氣淨化風扇器連接到戴森自主研發的Dyson LinkApp,這個數字每個月都在增長,我們會有數據團隊來分析這些,去了解人們到底是怎樣使用它們的,以及這些機器所在的家庭環境狀況。

同時我們謹慎保護數據安全,即使我們吸塵器的攝像頭會拍下家庭里的實時照片,但那些照片不會被傳送回來,只有底層代碼會傳回來。這樣做是因為我想保證沒有人能通過破解這些機器來獲取私密信息。戴森想通過掌握數據來提高用戶的產品體驗,而不是通過數據來掙錢。

36氪:你認為這種以科研驅動,產品高定價的模式會成為家電業的主流嗎?那些以規模化和低價路線起家的家電企業也許在占有足夠多的市場份額之後,也想走戴森的路。

Max Conze:他們很難這麼做。你可以去模仿,但是如果真要去做研發,那你必須做我們所做的這些事。這是非常非常難做的,我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2.5億英鎊來研發數碼馬達這一個核心技術,只有你能做到這個了,你才能去做後面的事。如果有更多的公司想做真正的創造者,想用技術改變世界的話,這會是好事。但這不適合那些跟風者,因為你會面對很多風險,這並不容易應對。

36氪:這是因為創始人James Dyson自己就是工程師起家嗎?

Max Conze:是的,還有一點是我們是家族企業,不用考慮股票市場的影響,放眼的是長遠的發展。創始人James個人的特質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有很大影響,我們之所以冒險也是因為James願意去冒險。我們的公司本身具有工程師的DNA,而不是商人的DNA,這是本質的區別。如果你讓工程師來掌管公司,他們會發明非常神奇的技術,讓商人來管理公司,可能隻想做當下的小生意,沒有未來的大格局。想要走我們這條路,你必須要準備打一場大型戰役,必須有耐心。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