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_AfterTag}

「國小四年級生把女老師打到住院...目前老師還沒到學校復職……」其背後的原因竟然是......?

3月20日下午,樟木頭中心小學的學生都在上美術課。四十多歲的女教師正在教學生們畫畫。下午4時,臨近下課時,陳老師逐一收起學生們的作業本。她來到阿彬的座位前,阿彬不願意交作業,陳老師隨即拉了一下,雙方爭吵了幾句。之後,令所有學生感到震驚的一幕出現了。
 
「陳老師要收他的作業本,但他拉著不放手。後來,他突然站起來,抓住老師的頭髮,打她的頭,又用膝蓋頂老師的肚子,最終將陳老師掀翻在地,還坐到了她身上。」隨即,副校長趕到現場,將阿彬帶出教室,並通知家長過來,處理這起打人事件。



▲阿彬對老師動粗,只有以暴制暴才是真理,這就是阿彬體驗出來的生活。

冷漠暴力教育不無關係
 阿彬為何容易動怒?副校長認為,可能和其家庭教育環境有關。據胡副校長介紹,阿彬打老師的事情發生後,當天下午4時30分,阿彬的媽媽在學校多次催促下,姍姍來遲。來了之後,她要求兒子阿彬向陳老師道歉,阿彬不肯,她竟當著師生的面,抽了兒子好幾個響亮的耳光。她還準備操起掃把打阿彬,但被校方工作人員制止。


家庭環境導致人格偏差
對於阿彬的“狂躁”問題,東莞天悅社會工作服務室資深心理諮詢師許慕樵表示,根據掌握的況,現在定義阿彬為狂躁症還為時過早。人的本性是追求和睦安寧的,而阿彬成長在一個暴力頻發的家庭裡。這種環境,違背了人性的需求,導致他在內心中慢慢形成遇到問題就用暴力解決的思維模式。

▲若是以前遭受到暴力對待,以後也會這樣對待孩子。

正是因為這種家庭環境,導致阿彬人格產生偏差和極端認知。關於如何矯正,許慕樵認為,阿彬的父母及親屬應進行柔情和溫和教育,讓他慢慢脫離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發怒之時就是教育失敗之時

 成年人對兒童的情緒暴力何以形成呢?有很多相關因素,比如自身經歷,一個孩子從小挨父母打罵,那麼他做了父母,往往也不拿打罵孩子當回事;可能跟個人修養有關,可能跟個人性格有關……但是,很明顯有一個相關因素 是格外突出的,那就是成年人的強勢意識。

有時候能被我們成年人明顯地意識到,有時候則更隱蔽,如果我們不細究很難發現。孩子身體沒有成熟不夠強壯,社會關係單薄,經濟不能自立,他們除了依賴我們,沒有任何制約我們的地方,換句話說,對他們發脾氣、使臉色、不公正,是不會受到任何威脅,所以他們就盡情對孩子使用暴力。


專家說:「或許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對孩子說的話、提出的要求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通過我們當時不耐煩、粗魯、武斷、暴戾的情緒對孩子構成了情緒暴力。」所以,遇到問題一定要以理服人,讓孩子真正明白道理,而不是借助行為或言語、情緒的暴力讓孩子一時「軟化」。這種「軟化」可能正在為他今後的失控行為埋下伏筆。覺得心痛請分享,希望阿彬跟老師後來可以和好。

看更多!請加入我們的粉絲團

轉載請附文章網址

不可錯過的話題